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卷1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伊人是什么意思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3.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7.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的雄奇阔大。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10.拓展阅读
晴①
杜 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 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这首诗一洗大多数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联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颈联是被人广为传诵的名句。请自选角度,分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1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古诗阅读
(甲)渭川①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②,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③麦苗秀,蚕眠④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庄。③雉雊:野鸡鸣叫。④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乙)式微 《诗经·邶风 》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王维诗中“归”字与《式微》中“归”字意蕴有何不同?
1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即物起兴手法(比兴手法),由河洲上相互和鸣的雎鸠鸟,引出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2. (1)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2)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