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它们如何动作,利弊分析??
1、准备金政策
1)概念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贷款和派生存款)和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主要内容
包括 缴纳的对象,计提范围和计提比率,可用作准备金的资产等。
3)作用机制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一定时期内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
因此
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
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乘数
当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和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
4)作用特点
保证银行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构调整
操作简单,作用威力大,奏效快
副作用大,缺乏灵活性,对商业银行和经济的冲击力大,且央行不易把握时机和力度。
2、再贴现政策
1)概念及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2)主要内容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主要包括:再贴现票据的种类、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确定并调整再贴现率。
管理的核心:审查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的申请
(3) 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和再贴现资格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影响其借款意愿,达到影响社会总信用的目的。
4)作用特点
金融机构有哪些-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相比,作用过程相对是渐进的,政策效果不是非常的猛烈。
-告示作用较强。
-通过审查再贴现资格,达到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目的。
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只能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
弹性不大。
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主动权,被动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力度有限,但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
3、公开市场业务
1)概念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用以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内容(类型):
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
主要用于抵消那些非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因素对银行准备金水平的影响,使基础货币保持在预定的目标水平上。如公众持有的通货量、财政部存款、中央银行应收款等外部因素。
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原目标水平而积极主动进行的买卖证券的行为。首先要预测影响银行准备金的所有其他因素的变动情况而定。
(3)作用机制及其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能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4)作用特点和条件约束
符合政策目标需要,央行具有主动权。
适时适量进行调节,反向调节,灵活便利,作用缓和,进行宏调和微调。
告示效果不明显,操作弹性大,央行可采用试探性操作和迅速进行逆向操作。
货币时滞较长。
而且需要的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良好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中央银行持有相当数量证券,其它政策相配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