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七言律诗赏析精选
【导语】七⾔律诗就是指七⾔⼋句⽽⼜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为“七律”,是律诗的⼀种。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的七⾔律诗赏析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的七⾔律诗赏析精选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译⽂
  过去的仙⼈已经驾着黄鹤飞⾛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渐渐漫起,哪⾥是我的家乡?江⾯烟波渺渺让⼈更⽣烦愁。
  赏析
  这⾸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情,诗兴⼤作,脱⼝⽽出,⼀泻千⾥。既⾃然宏丽,⼜饶有风⾻。诗虽不协律,但⾳节浏亮⽽不拗⼝。真是信⼿⽽就,⼀⽓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登此楼,⽬睹此诗,⼤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七⾔律诗,当以此为第⼀。⾜见诗贵⾃然,纵使格律诗也⽆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七律,⼈称,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具有的美学意蕴。
  ⼀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发开去。仙⼈跨鹤,本属虚⽆,现以⽆作有,说它“⼀去不复返”,就有岁⽉不再、古⼈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
际⽩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这⼏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们常有的感受,⽓概苍莽,感情真挚。
  ⼆是⽓象恢宏、⾊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写景诗的⼀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妙的境界。⾸联在融⼊仙⼈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天际、⽩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景、晚景,变化奇妙,⽓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黄鹤、名楼胜地、蓝天⽩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暮江,形象鲜明,⾊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有“⽂以⽓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说出,⼀⽓旋转,顺势⽽下,绝⽆半点滞碍。“黄鹤”⼆字再三出现,却因其⽓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挥五弦,⽬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忌,诗⼈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乎全⽤仄声;第四句⼜⽤“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教⼈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崔颢是依据诗以⽴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实
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唱⼊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词或词组的多次运⽤,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词,造成了此诗声⾳铿锵,清朗和谐,富于⾳乐美。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魄宏⼤,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动,⼀如⼝语,不能不令⼈叹为观⽌。这⼀⾸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个⼈,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脸上贴⾦。《唐诗三百⾸》是后⼈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房《唐才⼦传》记李⽩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说此说或出于后⼈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全部⼦虚乌有,李⽩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头就有两⾸:⼀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
笛》:“⼀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笛,江城五⽉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完
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
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李⽩之⾔,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说:“唐⼈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来,崔颢的《黄鹤楼》名⽓就更⼤了。
  以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远古,⼜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然景⾊交融在⼀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诗历来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七律之⾸。
  传说李⽩壮年时到处游⼭玩⽔,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2.经典的七⾔律诗赏析精选
  登⾼
  杜甫〔唐代〕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
  风急天⾼猿猴啼叫显得⼗分悲哀,⽔清沙⽩的河洲上有鸟⼉在盘旋。
  ⽆边⽆际的树⽊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漂泊常年为客,⼀⽣当中疾病缠⾝今⽇独上⾼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偏⼜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赏析
  杜甫的《登⾼》总体上给⼈⼀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读来,感伤之情喷涌⽽出,如⽕⼭爆发⽽⼀发不可收拾。
  如⼀般诗篇,《登⾼》⾸联写景,开门见⼭,渲染悲凉⽓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猿啸哀,渚清
沙⽩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幅以冷⾊调着墨的绝妙的⽔墨画。“风急天⾼猿啸哀”,⼀个“急”,⼀个“哀”字⾮常有代⼊感,使⼈⽴马进⼊作者所营造的令⼈忧伤的情境⾥不可⾃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处排遣,诗⼈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鸟飞回,它构造的是⼀幅冷淡惨⽩的画⾯,“渚”是“清”的,“沙”是“⽩”的,“鸟”是“飞回”的,在⼀⽚萧瑟肃杀的荒⽆⼈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从整幅画的构造视⾓来说,这是⼀幅描画天地之⼀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仰望茫⽆边际、萧萧⽽下的⽊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来的江⽔,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的情怀。“⽆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联想到落⽊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出神⼊化之笔⼒,确有“建瓴⾛坂”、“百川东注”的磅礴⽓势。前⼈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回归微观,回到诗⼈个⼈⾝上。颈联如是说到: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黯然神伤,“万⾥悲秋”更是让⼈凄怆不已。⼀个“常”字更是道出“万⾥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神寂寥,⽆可排遣。若从字⾯义来理解,“万⾥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不应是孤独的,⽽是有⼈陪伴的,所以与下⼀句“独登台”产⽣⽭盾。实则不然,且看诗⼈⽤字便知。从⼀般⽤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活
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做⾐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般指“⼈”,诗⼈在这⾥⽤了“作”,不⽤“做”,令⼈疑惑,细细想来,是诗⼈⽤词巧妙之处。“万⾥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孤独悲伤之感的景⾊,不是实际⽣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做”,⽽⽤“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之荒凉凄冷⽔融,达到出神⼊化的境界,寄托诗⼈悲秋伤⼰的伤感情怀。
  诗⼈由秋及⼈,有感⽽发,写⾃⼰年⽼多病,拖着残躯独⾃登上⾼台,那种异乡怀⼈的情感喷薄⽽出,⼼中苦闷跃然纸
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起,极尽笔墨突出诗⼈内⼼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了头发,伤了⾝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先⽼,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画家的⼯笔,形、声、⾊、态,⼀⼀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氛,好⽐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四联⼜从⽩发⽇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句皆对。粗略⼀看,⾸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意于对”。仔细玩味,“⼀篇之中,句句皆律,⼀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且“⽤句⽤字”,“皆古今⼈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经典的七⾔律诗赏析精选
  登⾦陵凤凰台
  李⽩〔唐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冠成古丘。
  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作:⼀⽔)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
  译⽂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被⽩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内⼼沉痛忧郁。
  赏析
  《登⾦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四字中连⽤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乃筑台,⼭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仍然不停地流着,⼤⾃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步⽣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陵定都,故⾦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的、⼈⼝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和⽂化中⼼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其繁华可见⼀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约55年,轮转之速,令⼈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
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并没有⼀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抽出思绪将⽬光投向了眼前的河⼭。“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三峰并列,矗⽴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长江,被⽩鹭洲横截,江⽔⼀分为⼆,形成两条河流。此⼆句⽓象壮丽,境界阔⼤,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是帝王的象征。李⽩这两句诗暗⽰皇帝被*邪包围,⽽⾃⼰报国⽆门,他的⼼情是⼗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愁,意寓⾔外,饶有余味。相传李⽩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悉敌,正如⽅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势,未易甲⼄。”在⽤韵上,⼆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也流畅⾃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的特点,它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的感受,交织在⼀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是天才诗⼈,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诗⼈。然⽽,惟独李⽩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谪仙诗⼈”难受、不⽢⼼,要与崔颢⼀⽐⾼低;于是他“⾄⾦
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但也挺恰切李⽩性格。《登⾦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势未易甲⼄”的赞扬。其实,李⽩的《登⾦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登⾦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原本是⼀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泛运⽤。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论⽂,⽓也就被当做⼀个重要的内容⽽在许多的艺术门类⾥加以运⽤。虽然,论者对⽓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格精神与艺术情调,⼜都⼀致认同。李⽩《登⾦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股浑厚博⼤之⽓,它使李⽩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如。浑厚博⼤之⽓使李⽩渊深的思想,⾼妙的见解,阔⼤的⼼胸,成为编织巨⼤艺术境界的核⼼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的巨⼤⽴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的呼吸⼀样,通过李⽩的举重若轻,从容⾃在,以浩然雄⼤之⽓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也能更进⼀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夺⼈的艺术特点。
  李⽩此诗的艺术特点,⼜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法上。李⽩强调的⾃然永恒不朽,⼀⽅⾯是宣传他的以⾃然为中⼼的“物
我为⼀”的世界观,另⼀⽅⾯也是为了揭露历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来,⼏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种模式灌输到⼈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深信不疑。但是,李⽩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天启,⼤略驾才”,然⽽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然。⼀切的繁华与骄奢*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然的反衬⽽存在的。另外,李⽩在表现⾃然⼒量的雄⼤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半落”之混茫与“⼆⽔中分”之辽阔,从⽽构造出阔⼤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们作更深的思考。
  《登⾦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势上不分上下。在⽤韵上,⼆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也流畅⾃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的特点,它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的感受,交织在⼀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4.经典的七⾔律诗赏析精选
  锦瑟
  李商隐〔唐代〕
  锦瑟⽆端五⼗弦,⼀弦⼀柱思华年。
  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
  沧海⽉明珠有泪,蓝⽥⽇暖⽟⽣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根弦,⼀弦⼀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的幽恨托⾝于杜鹃。
  沧海明⽉⾼照,鲛⼈泣泪皆成珠;蓝⽥红⽇和暖,可看到良⽟⽣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是当时的我茫茫然不懂得珍惜。
  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它⼜是最不易讲解的⼀篇难诗。有⼈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个叫“锦瑟”的侍⼥的爱情诗;有⼈说是睹物思⼈,写给故去的妻⼦王⽒的悼亡诗;也有⼈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推断为描写⾳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是,⼤体⽽⾔,以“悼亡”和“⾃伤”说者为多。
  诗运⽤象征、隐喻的⼿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兴”⽅法。“锦瑟⽆端五⼗弦,⼀弦⼀柱思华年。”想象⼀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根弦,诗⼈也⼀边在感慨快到五⼗岁了,⼀弦⼀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流年的喜悦追忆,暗⽰⾃⼰才华出众⽽年华流逝。
  诗题“锦瑟”,是⽤了起句的头⼆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诗与瑟事⽆关,实是⼀篇借瑟以隐题的“⽆题”之作。
  诗的⾸联以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借助对形象的联想来显现诗⼈内⼼深处难于直抒的千般情怀以及诗⼈沧海⼀世所有不能明⾔的万种体验,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这是对传统⽐兴⼿法创造性的发展。
  “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锦瑟》诗中间两联,最能体现李商隐引典精辟、譬喻精深的持点。李商隐以“庄⽣梦蝶”的典故⼈诗,⼜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字:“晓”与“迷”,深层喜悦譬喻溢于⾔表。“晓”早晨也,喻⼈的⼀⽣则是青年时代。“晓梦”:青春美梦,年轻时⽴下的宏伟⼤志,⾊彩斑斓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
喜悦理想。“迷”迷恋,沉溺也不放弃,不可割舍,不懈地追求喜悦。诗⼈设字绝妙精巧,赋予典故以新的喜悦哲理,让读者有感于物.有悟于⼼:使诗句产⽣了影视效应,再现了诗⼈为不可割舍的理想进⾏了不懈追求,⽆奈却挣扎于权势争夺之中,左右为难受尽欺凌终不得志,到头来只是⼀场悲苦的梦幻⽽已。
  颈联前⼀句把⼏个典故揉合在⼀起,珠⽣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明宵静,蚌则向⽉张开,以养其珠,珠得⽉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古为然,鲛⼈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笔下,已然形成⼀个难以分辨的妙境。⼀笔⽽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后⼀句的蓝⽥沧海,也并⾮空⽳来风。晚唐诗⼈司空图,引过⽐他早的戴叔伦的⼀段话:“诗家美景,如蓝⽥⽇暖,良⽟⽣烟,可望⽽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来⽐喻的⼋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模⼀样,⾜见此⼀⽐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晋代⽂学家陆机在他的《⽂赋》⾥有⼀联名句:“⽯韫⽟⽽⼭辉,⽔怀珠⽽川媚。”蓝⽥,⼭名,在今陕西蓝⽥东南,是有名的产⽟之地。此⼭为⽇光煦照,蕴藏其中的⽟⽓(古⼈认为宝物都有⼀种⼀般⽬⼒所不能见的光⽓),冉冉上腾,但美⽟的精⽓远察如在,近观却⽆,所以可望⽽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然⽽它是不能把握和⽆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辉,怀珠川媚”的启⽰和联想下,⽤蓝⽥⽇暖给上句沧海⽉明作出了对仗,造
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就字⾯讲,蓝⽥对沧海,也是⾮常⼯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诗⼈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
  对于诗⼈来说,沧海⽉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压⾚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占寄上》)的句⼦。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于其⾼旷皓净⼗分爱赏,⼀⽅⾯于其凄寒孤寂⼜⼗分感伤:⼀种复杂的难⾔的怅惘之怀,溢于⾔表。
  此联和上联共⽤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梦蝶,是⼈⽣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种阔⼤的寂寥;蓝⽥⽇暖,传达了温暖⽽朦胧的欢乐。诗⼈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说。
  诗的尾联,采⽤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难以承受。
  诗题“锦瑟”,但并⾮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诗家素有“⼀篇《锦瑟》解⼈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的青春年华,伤感⾃⼰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情,⼤量借⽤庄⽣梦蝶、杜鹃啼⾎、沧海珠泪
、良⽟⽣烟等典故,采⽤⽐兴⼿法,运⽤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深。
5.经典的七⾔律诗赏析精选
  城楼
  李商隐〔唐代〕
  迢递⾼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垂泪⼀作:垂涕)
  永忆江湖归⽩发,欲回天地⼊扁⾈。
  不知腐⿏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译⽂
  ⾼⼤绵延的城墙上城楼⾼百尺,在绿杨林⼦外是⽔中的沙洲。
  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
  我始终向往将来成就⼀番回转天地的事业后,带着满头⽩发,乘⼀只⼩船归隐江湖。
  我没料到⼩⼈们会把“腐⿏”⼀样的⼩利当成美味,竟然对鹓雏猜忌个没完。
  赏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