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树图(1—10章)
1 | 2塞尔达传说天空之剑 | 3 | |
一教育学概述 | 研究对象 | ||
研究任务 | |||
历史与未来 | 起源与演化 | 西方;中国 | |
发展阶段 | 萌芽、产生、20c多元化发展 | ||
未来发展趋势 | ①问题领域②研究学科基础③研究范式④进一步分化与综合⑤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⑥学术交流与合作 | ||
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 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 ||
本土化与国际化… | |||
科学性与价值性… | |||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定义 | 词源 | C: E: |
定义 | C: E: | ||
教育的构成要素 | 诸种观点 | ||
基本构成要素 | |||
教育的本质 | 本质问题 | ||
本质的论争 | |||
论理论与实践价值 | |||
教育的发展历程 | 起源 |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 |
发展 |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现代社会… | ||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 生产力 | |
政治经济制度 | |||
文化传统 | |||
人口状况 | |||
教育的社会功能 | 好玩的网游游戏经济功能 | ||
政治 | |||
文化 | |||
人口 | |||
教育与现代化 | 教育现代化 | 内涵、内容 | |
现建设的战略地位 | 赟是什么意思 1982战略重点之一1987突出战略位置1992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科教兴国1997优先发展战略2002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 ||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 买二手房税费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edu创新 | ||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身心发展的含义 | |
…的理论 | 认识发展理论 | ||
智力… | |||
道德… | |||
需求层次… | |||
…的一般规律 | |||
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 遗传素质 | 定义、作用 | |
环境 | 定义、作用 | ||
学校教育 | 定义、作用、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 ||
个体因素 | 定义、作用 | ||
五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概述 | 概念 | 定义、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作用 | |||
类型 | 社会本位论、个人…、教育无目的论 | ||
确立依据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思想渊源 | ||
科学含义 | |||
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 |||
与当代教育实践 | |||
我国的教育目的 | 建国以来各时期的 | ||
精神实质 | |||
基本要求 | |||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 …… | ||
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 |||
六教育制度 | 教育制度概述 | 教育制度与学制 | 教育制度、学制 |
学制确立的依据 |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改革 | 1951学制 | ||
1958学制改革 | |||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C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
七课程 | 课程与课程理论 | 定义与不同观点 | |
课程 理论 流派 | 经验主义课程论 | ||
为什么我的电脑不能打字学科中心主义 | |||
社会改造主义 | |||
存在主义 | |||
后现代主义 | |||
课程类型 | 概念 产检费用报销 | ||
主要类型 | |||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课程目标 | 概念、特征、确定方法 | |
内容 |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 | ||
实施 | 取向、影响因素 | ||
评价 | 评价及其意义、功能、主要类型、主要模式 | ||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主要影响因素 |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革新、学生发展因素与课程变革 |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背景 | ||
理念 | |||
目标 | |||
内容 | |||
八教学 | 教学概述 | 概念 | 定义、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 |
意义 | |||
主要任务 | |||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 教学理论概述 | 概念、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形成发展脉络 | |
理论流派 |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
认知教学理论 | |||
情感… | |||
教学过程 | 概述 | 概念、本质、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 | |
应处理好的关系 |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 ||
教学模式 | 概述 | 概念、特点、结构 | |
国外 | 程序、发现、暗示、掌握、非指导 | ||
国内 | 传递-接受 | ||
教学原则 | 概念及确立依据 | ||
C中小学常用 | 直、启、系、巩、理、思科、因、量 | ||
教学组织形式 | 概述 | 概念、历史发展 | |
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 由来与发展 | ||
主要特征 | |||
评价 | |||
改革 | |||
教学方法 | 概念及意义 | ||
C中小学常用 | 讲、谈、论、观、验、练、实习作业 | ||
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 | |||
九德育 | 德育概述 | 概念和意义 | |
任务和内容 | |||
德育过程 | 概述 | 概念、要素 | |
规律 | |||
德育原则、方法、途径 | 原则 | 概念、原则 | |
方法 | 概念、原则 | ||
途径 | |||
C学校德育改革 | 背景 | ||
存在问题 | |||
主要趋势 | |||
十教师与学生 | 教师 | 地位和作用 | 概念、地位、作用 |
职责和角 | |||
专业素质 | |||
专业化 | 内涵、资格制度 | ||
学生 | 基本属性 | ||
社会地位 | 权利、义务 | ||
师生关系 | 概念、特点、新型关系的建立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