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之本末
本末第四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三句话在《大学》中并没有在一块,我给他们搬了一个家,放在一起,也更好理解一些。事物有本根,有末枝,事物有发展的开始和终结,知道了这其中的顺序,则已经无限接近道了,似乎有点犯迷糊了。从天子到庶人,也就是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是以修身为本根的,这会儿应该忽然明朗了。本根是乱的,而末枝却治理的井井有条,这是不可能的,非常勤奋的去学一样东西,却没有学到手,然而几乎没有努力的去学这样东西,却学的手艺精湛,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说的是功夫。很多人都喜欢本末倒置,且举一个例子吧,在儒家中,儒家的这些修身之学才是本,而儒服才是末枝吧,可是我所在的兰州,在2014年共有十五所高校有国学社团,其中绝大多数以汉服为主,少数以书法等艺术为主,总而言之,学儒学的少之又少,而且,没有一家社团愿意提修身二字,去年的时候我在社团中提出修行二字的时候,得来的是一阵的唏嘘之声,是以不行。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各个高校的国学社团想要崛起,那我想应该先从古儒这里汲取本末的智慧,这样才不至于把顺序搞乱,顺序乱了,还能近道吗?都进不了,还怎么修习,悟道?得道?所以他们一天不学,就一天沉迷于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之中,无可否认,出发点是好的,发心在华夏复兴,可是方法呢?术道不敢苟同,即使有一天,中国所有的人都穿上了儒生衣冠,穿上了汉服,他们没有中国文化,依旧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华夏也就不是真正的华夏。在《庄子·田子方》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庄子去见鲁哀公,庄子说鲁国没有真正的儒生,鲁哀公就说,谁说的,我们鲁国全部的人都穿着儒服,怎么没有儒生呢?庄子就说,儒者带圆冠,表示上知天文,脚蹬方履,表示下知地理,配个玉玦,表示大事来了,能够举事果断,表示中知人文,知道这道理的,不一定穿儒服,穿儒服的,不一定会这些东西,鲁哀公觉得不应该听庄子,庄子就说,那你下个命令,说是只有会这些东西的人穿儒服,不会的别穿,不然抓起来杀头,实在不行就诛九族,这大罪谁敢受啊,三天过去,大街上就剩下一个穿儒服的了,抓过来问他天文,地理,人文,头头是道,决断大事如人饮水一般自然,庄子就说,偌大的一个鲁国,也只有真正的一个儒生而已。这里的本在于天文地理人文,而末在于儒服,庄子是个才人,一试就试出来了,本末也就这么明朗的出来了,可是现在的却没有那么一个才人,真正的区分开来,其实鲁国与当今中国的情形差不多,本末不辨,而好为末者,却多于好为本者,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儒家的本还是一个字,仁,两个字,至善,在传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此为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程子认为其为衍文,我的看法是并非
衍文,知本,知道本,可是本是什么,之至也,物格而后知至,知的就是至善,这里和前文一样,亦是至善,前文不是也说了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本指修身,修身修的是什么啊,至善啊,修身即为克己复礼,最后达到的境界就是至善境界。还有一个先后顺序就是先安本,后安末,试想,没有根的树你修它的末枝,修再好也是枯的啊,只有先让树根活了,根散开了,这在修剪末枝,漂亮多了吧。可是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先末后本,前面我也说了,本末倒置,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基本上看到的是末而不是本,比如汉服,我们穿着汉服出去,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是学至善,学明明德于天下的学问呢?没人看的出来,那是我们内裤,只有自己知道的东西,所以这也导致了本末倒置的问题。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把本末都弄乱了,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悟道,也不会知道什么叫道,而中国这种人却是最多,若是将中国的文化复兴寄托于这些人的身上,我觉得中国文化也只有灭亡一条路了。中国从来不缺智者,但是却缺乏一种动力,上智下愚不可移吗?是不肯移而已,中国人是不知道“道”吗?他们只是不愿意悟道而已。但是如果把本末如此狭义的说,也就违逆了经的意思,在传中还有一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其实德也是止善,也是仁,本末的意思可以用来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以人为本,以财为末,我们在医院救人的时候,千
万不能因为病人没有钱,而不给病人治病,这就已经本末倒置了。本末的意思和佛家说的体用有的一说,以本为体,以末为用,不能没有末,但是不能忘本,因为本是根基,末是功用。读经必须建立正知正见,因为经者,述说最根本的哲学,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那么必然会陷入一种解释不通的东西,或者说解释有千般种,比如《易经》,卜筮者以为卜筮书,哲学家以为哲学书,科学家以为科学书,千般不通,建立正知正见,从其中就能到你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对己而言,经为末者,而解经之意才是本者,解的经有正知正见,那么解的就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可是解得经为邪,那不仅误导别人,也误导自己,使之走入邪途,但是自己却不知道,而且洋洋得意,至于正邪的判断,应该用仁来作为标准。我向来主张一个人要有独立精神,没有了独立精神,只能够称为别人的附庸,这样的人没有理想,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他比其他动物更难能可贵是有活着的信念,有活着的意义,而有独立精神的人,就有了本,其他的一切行为,都以这个本来施展。本,却有正邪,善恶,是非之分,以仁为本,一个只有了仁心,善良之心的人在有独立精神,就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积极意义,而如果一个全面负能量的人,如果有独立精神,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才会产生正思维,以正思维为本的独立精神,才能对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才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独立精神,如果不能做到正知正
见,产生不了正思维,再有独立精神,那就只能危害整个社会了,对于社会没有积极意义,当然要扼杀了。所以我一直很支持删书,毁掉那些没有正精神的书本,这不是愚民,而是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来传播正能量。我不知道乾隆时期编著的《四库全书》究竟毁掉了那些书,但是像《老子》、《论语》等书完整保存了下来,而以前听过的正精神的书,都还在,这就已经足够了,书不要那么多,尽信书,不如无书。每一个著书的人基本上都有独立精神,当然,一些跟风小说不在其列,这些人究竟有几个有正思维?而没有正思维的人著的书,他的危害大不大,我们可以想见,他不仅使自己没有正智,而且使得他们的读者也没有了正智慧,这样的人,不妨学学秦始皇,坑一坑我倒觉得很好。读书当有正知正见,如果你着眼于世界的光明,那你的人生就是光明,如果你着眼于世间的黑暗,那你的人生就会是无止境的黑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