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知识导航:
1.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 背诵全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并能学以致用。
课文精讲:
一、朗读正音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重点研读
1. 释义,赏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亲”也做“新”,就会理解为“使天下人弃旧立新,去恶向善” ),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处世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解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的“三纲”,“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使……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的、盛大的”意思,就是重新认识真实的自己,并发挥它本有、天生的光辉作用。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所谓“亲民”,就是在领悟本性之后,脚踏实地地深入社会生活,以无限的慈爱、博大的胸怀,包容大家的不足和缺陷,尽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对于“亲民”的理解,历史上众多儒者的看法并不统一。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究竟哪个更准确,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释“亲民”,则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现在很多学者努力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须推己及人、亲近人民;但其实主要的意思还是落在了朱熹的解释上。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时时刻刻处于“明德”的状态,言行举止,所思所想,无一不是为弘扬
天下大道,造福社会苍生,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学》“三纲”,它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解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的“八目”,“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来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它既是“内修”所要达到的目的,有是“外治”的基础。
【语文小讲堂】
修
鞭打使人成才
①学习,研究;②修建,修造;③编纂,编写
①学习,研究→修养→善,美好
典例: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翻译:所以圣人不求学习古人,不效法旧有的制度。
↓
典例: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我修养身心,使品行高洁已经有几十年了。
↓
典例: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
翻译: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的言词就出现了,品德高尚了,谗毁的事情也就来到了。
②修建,修造→修理,建造→整治,治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