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学》原⽂
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学》原⽂
  《⼤学》是⼀篇论述儒家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原是《⼩戴礼记》第四⼗⼆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国学经典诵读《⼤学》原⽂,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章⼤学之道
  【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其本乱⽽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上,兴旺发达。
  (7)修其⾝:修养⾃⾝的品性。
  (8)致其知:使⾃⼰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
  ⼤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在于使⼈弃旧图新,在于使⼈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安理得;⼼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品德的⼈,先要治理好⾃⼰的国家;要想治理好⾃⼰的国家,先要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的品性;要想修养⾃⾝的品性,先要端正⾃⼰的⼼思;要想端正⾃⼰的⼼思,先要使⾃⼰的意念真诚;要想使⾃⼰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思才能端正;⼼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国家元⾸,下⾄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读解】
  这⾥所展⽰的,是儒学三纲⼋⽬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于⾄善。它既是《⼤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教”的⽬标所在。所谓⼋⽬,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设计的条⽬⼯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的⼈⽣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你就等于抓住了⼀把打开儒学⼤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步⼀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的阶梯本⾝⽽⾔,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前⾯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是“内修”;后⾯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其中间的“修⾝”⼀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的枢纽,它与前⾯的“内修”项⽬连在⼀起,是“独善其⾝”;它与后⾯的“外治”项⽬连在⼀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代⼜⼀代中国知识分⼦“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孟⼦·尽⼼下》),把⽣命的历程铺设在这⼀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是具有浓厚实践⾊彩的⼈⽣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代⼜⼀代中国知识分⼦的⼈格⼼理,时⾄今⽇,仍然在我们⾝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动,使你最终发现,⾃⼰的⼈⽣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有⼏⼈是真正出道⼊佛的野鹤闲云、隐逸⾼⼠呢?说到底,依然是⼗⼈九儒,如此⽽已。
  第⼆章 弘扬光明的品德
  【原⽂】《康诰》(⽈:“克明德。”《⼤甲》⽈:“顾諟天之明命。”《帝典》⽈:“克明峻德。”皆⾃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篇。《尚书》是上古历史⽂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些⽂章的汇编,是”五经”之⼀,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篇。
  (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崇⾼等。
  (7)皆:都,指前⾯所引的⼏句话。
  【译⽂】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弘扬光明正⼤的品德。
  第三章苟⽇新,⽇⽇新,⼜⽇新
  【原⽂】汤之,《盘铭》⽈:“苟⽇新,⽇⽇新,⼜⽇新。”《康诰》⽈:“作新民。”《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所不⽤其极。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上⽤来警戒⾃⼰的箴⾔。这⾥的器⽫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这⾥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体上的污垢,使⾝体焕然⼀新,引申义则是指⾏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句:这⾥的《诗》指《诗经.⼤雅.⽂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意义。
  (5)是故君⼦⽆所不⽤其极:所以品德⾼尚的⼈⽆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尚的⼈,根据上下⽂不同的语⾔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译⽂】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说”如果能够⼀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尚的⼈⽆处下追求完善。
  第四章准⾃⼰的位置
  【原⽂】《诗》云:“邦畿千⾥,维民所⽌。”《诗》云:“缗蛮黄鸟,⽌于丘隅。”⼦⽈:“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王,於缉熙敬⽌!”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惟民所⽌:引⾃〈诗经·商颂·⽞鸟》。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有⾄、到、停⽌、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有所区别。在这句⾥是居住的意思。
  (2)缗蛮黄鸟,⽌于丘隅:引⾃〈诗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落。⽌,栖息。
  (3)“穆穆”句:引⾃《诗经·⼤雅·⽂⽟》。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於(wu),叹词。缉,继续。熙,光明。⽌,语助词,⽆意义。
  (4)《诗》云:这⼏句诗引⾃《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在今河南北部。澳(yu)⽔边。斐,⽂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胸襟开阔的样⼦。赫兮喧兮,显耀盛⼤的样⼦。(讠宣),《诗经》原⽂作“(讠爰)”,遗忘。
  (5)道:说、⾔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
  (7)於戏!前王不忘:引⾃《诗经·周颂·烈⽂》。於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译⽂】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百姓向往的地⽅。”《诗经》⼜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冈上。”孔⼦
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难道⼈还可以不如⼀只鸟⼉吗?”《诗经》说:“品德⾼尚的⽂王啊,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的,要做到恭敬;做⼦⼥的,要做到孝顺;做⽗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交往,要做到讲信⽤。《诗经》说:“看那淇⽔弯弯的岸边,嫩绿的⽵⼦郁郁葱葱。有⼀位⽂质彬彬的君⼦,研究学问如加⼯⾻器,不断切磋;修炼⾃⼰如打磨美⽟,反复琢磨。他庄重⽽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个⽂质彬彬的君⼦,真是令⼈难忘啊!”这⾥所说的“如加⼯⾻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所说的“如打磨美⽟,反复琢磨”,是指⾃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开朗”,是指他内⼼谨慎⽽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常威严;说“这样⼀个⽂质彬彬的君⼦,可真是令⼈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常⾼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
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亲近亲族,⼀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
  这⼀段发挥“在⽌于⾄善”的经义。⾸先在于“知其所⽌”,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其次才谈得上“⽌于⾄善”的问题。俗语说:“⼈往⾼处⾛,⽔往低处流。”鸟⼉尚且知道⼀个栖息的林⼦,⼈怎么可以不知道⾃⼰应该落脚的地⽅呢?所以,“邦畿千⾥,惟民所⽌。”⼤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们向往⽽聚居的地⽅。但这还只是⾝体的“知其所⽌”,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也就是“在⽌于⾄善”。要达到这“⾄善”的境界,不同的⼈,不同的⾝分有不同的努⼒⽅向,⽽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达到“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格的⼈。这当然是⼀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伟⼤,追求完善。对于⼀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
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知其所⽌”,也就是知道⾃⼰应该“⽌”的地⽅,准⾃⼰的位置,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随波逐流,终其⼀⽣⽽不知其所⽌,尤其是当今时代,⽣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
读书⾼。”读书⼈⼼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知道⾃⼰该⼲什么。可是,进⼊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们的⼼扉,读书⼈被推到了⽣活的⼗字路⼝:何去何从?所⽌何处?使不少⼈不知道⾃⼰该⼲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家可归。以⾄于出现了教授卖⼤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其实,《⼤学》本⾝说得好:“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不同的⾝分,不同的⼈有不同的“所⽌”,关键在于寻最适合⾃⾝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知其所⽌”。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饼了!凡事抓住根本
  第五章凡事抓住根本
  【原⽂】⼦⽈:“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释】
  (1)“⼦⽈”句:引⾃《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犹⼈,与别⼈⼀样。
  (2)⽆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不能够花⾔巧语。
  (3)民志:民⼼,⼈⼼。
  【译⽂】
  孔⼦说:“听诉讼审理案⼦,我也和别⼈⼀样,⽬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不敢花⾔巧语,使⼈⼼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
  这⼀段以孔⼦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的是使案⼦不再发⽣,这正如“但愿世间⼈⽆病,何愁架上药⽣尘”的道理⼀样。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段,或者说是“末”,使⼈⼼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病才是⽬的,或者说才是“本”。说到底,是⼀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学》强调以修⾝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样。从哲学命题的⾓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范畴在《⼤学》这篇儒学的⼊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个字对仗⽽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再以⼋个字加以⼲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极度简洁⽽蕴含⽆⽐深刻,显出“经”的本⾊。获得知识的途径
  第六章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欲致吾之知,在其物⽽穷其理也。盖⼼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不尽也,是以《⼤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知之理⽽益穷之,以求⾄乎其极。⾄于⽤⼒之久,⽽⼀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精粗⽆不到,
⽽吾⼼之全体⼤⽤⽆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也。
  【注释】
  (1)这⼀章的原⽂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句是上⼀章的衍⽂,”此谓知之⾄也”⼀句前⾯⼜缺了⼀段⽂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关系补充了⼀段⽂字,这⾥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字。
  (2)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3)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4)益,更加。
  【译⽂】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彻底研究它的原理。⼈的⼼灵都具有认识能⼒,⽽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学》⼀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已有的知识去进⼀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功,总有⼀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内⼼的⼀切认识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获得知识,⽽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彩,打破了⼀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成了对声光化电等⾃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在《呐喊⾃序》⾥说:“在这学堂⾥,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时⾄今⽇,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条途径。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说的“‘你要知道梨⼦的滋味,你就得变⾰梨⼦,
亲⼝吃⼀吃。”(⽑泽东《实践论》语)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源泉。”
  第七章不要⾃欺欺⼈
  【原⽂】所谓诚其意者,⽏⾃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掩其不善,⽽著其善。⼈之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必慎其独也。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注释】
  (1)其意:使意念真诚。
  (2)⽏:不要。
  (3)恶(wu)恶(e)臭(xiu):厌恶腐臭的⽓味。臭,⽓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ao)好(hao)⾊:喜爱美丽的⼥⼦。好(hao)⾊,美⼥。
  (5)谦(qian):通“谦”,⼼安理得的样⼦。
  (6)慎其独:在独⾃⼀⼈时也谨慎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
  (11)中:指内⼼。下⾯的“外”指外表。
  (12)润屋:装饰房屋。
  (13)润⾝,修养⾃⾝。
  (14)⼼⼴体胖(pan):⼼胸宽⼴,⾝体舒泰安康,胖,⼤,舒但。
  【译⽂】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欺骗⾃⼰。要像厌恶腐臭的⽓味⼀样,要像喜爱美丽的⼥⼈⼀样,⼀切都发⾃内⼼。所以,品德⾼尚的⼈哪怕是在⼀个⼈独处的时候,也⼀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在私下⾥⽆恶不作,⼀见到品德⾼尚的⼈便躲躲闪闪,掩盖⾃⼰所做的坏事⽽⾃吹⾃擂。殊不知,别⼈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肺肝脏⼀样清楚,掩盖有什么⽤呢?这就叫做内⼼的真实⼀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尚的⼈哪怕是在⼀个⼈独处的时候,也⼀定要谨慎。曾⼦说:“⼗只眼睛看着,⼗只⼿指着,这难道不令⼈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使⼼胸宽⼴⽽⾝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尚的⼈⼀定要使⾃⼰的意念真诚。
  【读解】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的⼀课便是“慎其独”在⼀个⼈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之,就是⼈前⼈后⼀个样。⼈前真诚,⼈后也真诚,⼀切都发⾃肺腑,发⾃内⼼,发⾃我全部的感官,就像⼿脚长在我⾃⼰⾝上⼀样⾃然⾃如,⼀样真实⽆欺,⽽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来说。从反⾯来说,“若要⼈不知,除⾮⼰莫为。”⾃欺欺⼈,掩⽿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天。说到这⾥,在市场经济时代,⾦钱诱惑滚滚⽽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课呢? 须知,⾦⽟满堂,并不能保得你⼼情舒畅,⾝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装修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德润⾝),修养⾝⼼,做到⼼宽体胖。⽽要做到这⼀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点去——君⼦必诚其意。真诚做⼈。
  第⼋章⽴⾝之本。修⾝先正⼼
  【原⽂】所谓修⾝在正其⼼者,⾝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不知其味。此谓修⾝在正其⼼。
  【注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程颐认为应为“⼼”。忿懥(zhì):愤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