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第一章
作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身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成其身;欲修成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荣其意者,先致其言。格物在格物。物格而后Though,Though而后静心,静心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成,身修成而后家魏,家魏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就是皆以五育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及注解
译文
大学的宗旨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并使人弃旧图新,是并使人达至最健全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必须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必须环境治理不好自己的国家;必须想要环境治理不好自己的国家,先必须管理不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须想要管理不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必须学识自身的品性;必须想要学识自身的品性,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必须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并使自己的意念真挚;必须想要并使自己的意念真挚,先要并使自己赢得科学知识;赢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是重新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重新认识、研究后就可以赢得科学知识;赢得科学知识后意念就可以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就可以端正;心思端正后就可以学识品性;品性学识后就可以管理不好家庭和家族;管理不好家庭和家族后就可以环境治理不好国家;环境治理不好国家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必须以学识品性为显然。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注解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清”并作动词,存有使动的意味,即为“并使彰明”,也就是弘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清”并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慎思:晓得目标所在。
(5)得:收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6)齐其家:管理不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并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并致其言:并使自己赢得科学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存有也:即为未之也。没这样的道理(事情、作法等)。
拓展:大学原文赏析
原文
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身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成其身;欲修成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荣其意者,先致其言;格物在格物,物格而后Though,Though而后静心,静心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成,身修成而后家魏,家魏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荣其意者,毋贪生怕死也。例如恶人臭味,例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小人寓居为疏于,无所不至;见到君子而后厌然,颇为其疏于而着其仁义。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荣于中,其身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崭新,日日崭新,又日崭新。”《康诰》曰:“并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崭新。”就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⑵《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
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区道恭;为人子,区道孝;为人父,区道乐善;与国人缴,区道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五育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严禁其正;有所恐惧,则严禁其正;有所不好趣,则严禁其正;有所忧患,则严禁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无人知晓其味。此谓五育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还俗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使,一国兴使;一人贪戾,一国起兵。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为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为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不好,而民不从。就是故君子存有诸己,而后谋诸人;并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存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身其国者:上旧旧,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就是以君子存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inspiration;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处设左;所恶于左,毋以处设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⑶《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分体式上帝。仪监于殷,峻命难于。”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申国。就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存有德此有人,有人此存有土,存有土此存有财,有财此有价值。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下。就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就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进;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来。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译者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环境治理不好自己的国家;意欲环境治理不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调整不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不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学识不好自身的品德;意欲学识不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必须并使自己的意念真挚;意欲并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以获取科学知识;以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则是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就可以赢得正确认识,重新认识恰当后就可以意念真城,意念真挚后就可以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就可以学识不好品德,品德学识不好后就可以调整不好家族,家族调整不好后就可以环境治理不好国家,国家环境治理不好后就可以并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