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窗体顶端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後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
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材料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B.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C.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D.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韶武雅颂:韶是《韶乐》(虞舜乐),武指《武乐》(武王乐),雅指朝廷雅乐,颂指庙堂颂乐。文中提到孔子把诗篇入乐歌唱,以求合乎以上四种音乐的声情精神。
B.六艺,分为小六艺和大六艺。小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大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D.兴观怨:兴指激发人的情感,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指提高人的交际能力,怨指讽刺时政。以上四种,都指诗的社会功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夏代和殷代的礼制都能讲述大概,可惜杞国和宋国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印证。孔子认为周礼参考了夏、殷两代而制定,文采盛美,因此他选择遵行周礼。
B.孔子删定了大量诗篇,所选诗篇可以用来配合礼义教化,并且一切都要以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为起点。
C.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阐述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用《诗》《书》《礼》《乐》做教材来教人。
D.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内核,实现仁德的途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孔子曾评价自己“述而不作”,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敏于事而慎于言( ) (2)君子喻于义( )
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质胜文则野( )
A.质朴 B.华美 C.粗野 D.浮夸
(2)可以怨( )
A.埋怨人情 B.激发情感 C.讽刺时政 D.痛苦幽怨
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9.赏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三段选自《礼记·大学》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材料三: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②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
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