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大学之道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作者:徐莉丽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07
        要:《大学》是古代教育理论的著作,也是儒家政治理论纲领。《大学》对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古代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学者修身为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其承载的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中有关学者自我修养与德行提升的追求不谋而合。《大学》对当代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大学之道;教育价值;启示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教育古国,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独树一帜,有着系统的教育理论。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明确的教育理论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学》和《学记》两篇典籍中。《大学》侧重于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对我国先秦儒家伦理观、价值观、人生观高度概括和总结,她所阐扬的修齐治平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
辐射至今。现代很多大学的校训来源于《大学》,如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源自《易传象传上》《礼记大学》;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源自《礼记大学》;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源自《礼记大学》;香港大学校训明德格物源自《礼记大学》。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与我们现在讲的大学是不一样的。《大学》中的大学制的是大学问、文人之学,而不是大学校。《朱子四书语类大学一》有云:某人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1]可见《大学》是四书中最基本最根本的读物。
        《大学》思想概述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所强调的则指宗旨、原则、理则。所以大学之道的本义是指研习博大精深学问的学问,是研习至高至极学问的原则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被后人称为中国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直译为:大学的道,首先在于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南怀瑾先生认为朱熹将亲民改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新民,属昧改2]也有的学者译为:人生来本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后明德被
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3]朱熹认为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所具有、先验的、理解事物的心理状态。由于被个人气质或人的欲望所迷惑,明德被掩盖了,没有显示出来,明明德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性回自我,让人本善良的秉性发扬光大。而是除布就新,即朱熹说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新民,即鼓之舞之,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也就是鼓舞民之志气,振奋民之精神。而至善是一种理想目标,至高的道德境界。止于至善。朱熹的解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已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4]至善是明明德和新民二纲的目标和结果,明明德是内修,个人的修炼,内心世界的养成;新民是外功,明德的外化。至善永无止境的,人类对善的追求是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就是按照这样的一条路,遵循这样的一条规则走完自己的人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止于至善。纵观《大学》一书,强调的是明明德修身。这是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人文的传统和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