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本
《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一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是曾子解释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文中所引的康诰、帝典和大甲等文中的内容基本非用其本意,体现了先秦人引用他文时断章取义的特点。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一章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二章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云:瞻彼淇澳,猗猗。有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章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
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第五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五章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七章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八章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第九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九章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第十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