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中的三纲八目为理论出发点演讲稿
以大学中的三纲八目为理论出发点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三纲八目似乎遵循“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个原则,阐述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与古人为学、修身次第,脉络分明,条理清晰。但须知,孔子对曾子叮嘱:“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作《大学》,其实是对“吾道一以贯之”一句的具体展开,所谓三纲八目,数字“三”与“八”本身并没有多少实在的意义。《中庸》25章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有终、始之分,但终、始全落在“诚”上,终始不贰,至诚无息。从《传习录》89条就可看出,阳明先生是以《中庸》来解《大学》。
阳明先生说:“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格物致知不过是明此心本具之明德,故穷理不是穷外物之理,而是穷此心之理,这从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可得到印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什么连用两个“明”字,后一个“明”字正说明光明不能由外而内输入,而是内心本具,与孟子性善论相合。“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孟子道性善,阳明先生曰“致良知”;孟子反对“义袭而取之”,阳明先生反对心外求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平天下”也是“明明德”,《大学》首章已经阐明,所谓“天下平”即是“明明德于天下”。朱子注:“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加一个“使”字,只“教”而没有“养”与“化”,就不是大人之学了。既然“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那么八条目就是终始一贯,其实是“一”。
为什么说“虽亲民,亦明德事也”,从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就可领会“明明德”与“亲民”不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孟子区分善、信、美、大等境界,不断涵养充实此心,从善、信开始,以至于“圣”与“神”。“修己以安人”高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高于“修己以安人”,但“修己”是贯穿始终的,阳明先生所谓“只是一个明明德”功夫。“修己以安百姓”,就相当于《大学》之“平天下”。可见,不仅格致诚正之明明德功夫指向心体,修齐治平之亲民事业也是在此心上用功夫。“明明德”与“亲民”不贰,此正《中庸》所谓“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大学》所谓三纲领,“三”即是“一”,止于至善即是至诚,即是大本之“中”。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是大人之学的境界,所谓“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万物一体之仁决不是宋明儒的凭空杜撰,只是孔子孟子没有直接道破而已。如孟子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在《论语•微子》“子路问津”章,隐者桀溺挖苦孔子师徒:“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易”与“易之”,虽一字之差,就是“道济天下”与“手援天下”的区别,“万物一体之仁”的意蕴已包涵在其中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