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问题及对策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暂行方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效劳。下面由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问题及对策,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早在中国共产党建政初期,我国就开始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制度,较早实施的救助工程包括针对农村“三无人员”的五保供养、针对城市贫困人的临时救济和定期定量救济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健全,以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肇始,我国的社会救助进入一个新阶段,先后建立了农村低保、受灾人员救助、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从而构建了一个工程完整、内容齐全、程序标准、对象明确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截至 xx 年底,全国城乡低保共救助了 7 443 万人,全年支出资金 1 566 亿元 ;农村五保供养人数 538 万,支出资金 174 亿元 ;医
  疗救助共实施 1 亿人次,支出资金 257 亿元 ;临时救助实施 3 937 万户次,支出资金 93.4 亿元。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救助对象和支出资金都在同步增长。xx—xx 年,我国用于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方面的资金支出到达 8 749.4 亿元,占全国财政支
出总额的1.34%。经过多年努力,社会救助已经开展为我国贫困治理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保障困难众根本生活、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发生学上看,我国的社会救助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彩。也就是说,每一个工程的实施,每一项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解决最突出的现实问题,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顶层制度设计。例如,1999 年全面推行城市低保制度是为了配合经济构造调整,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根本生活保障 ;xx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xx 年全面推行医疗救助是为了配合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穷人的看病就医问题 ;等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开展变化,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张扬,低保等公共效劳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城镇化及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等,都对社会救助提出了新的挑战,折射出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
  一是缺乏制度整合。虽然建立了低保、五保、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救助制度,但没有统一的部门管理,各项制度之间衔接配套不够,从救助对象到救助标准,从救助程序到救助管理,制度“碎片化”明显。二是缺乏社会参与。以低保为核心的社会救助由政府制定政策并负责实施,慈善组织、社工机构等社会力量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政府在最初实施社会救助时就缺乏引导、培育、开展民间救助性社会资源的意识,没有广泛发动社
会力量共同参与贫困治理。三是缺乏城乡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在建立时,都是基于城乡分割的现状,不仅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不同的社会救助待遇,而且居民一旦离开户籍地,根本上就脱离了社会救助的视野,很难被纳入救助范围。四是缺乏就业鼓励。基于补差型低保制度设计,救助对象退出机制不健全,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就业动力缺乏,“贫困陷阱”和“福利依赖”现象并存。五是缺乏专业技能。社会救助以家计调查为根底,政策性、技术性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的缺失和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限制了社会救助的专业性,进而影响了社会救助的管理水平。
  社会救助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除了受救助理念、制度环境、社会开展阶段影响外,社工效劳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从国际上看,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具有同源性,也可以说是伴随着近现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开展而萌芽、发育,并逐步走向专业化效劳道路的。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的原点,也是其核心理念。早在 18、19 世纪,德国的汉堡市和爱尔伯福市就先后建立了家庭探访(可视为家计调查的前身)、定期回访、鼓励就业、最低救助、根据收入提供救助等制度,并且请当地熟悉情况的居民担任义务赈济员,政府与民间共同研究贫困家庭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救助方案。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英美各国相继建立慈善组织会社,开展睦邻组织运动。慈善组织会社是民间组织,通过构筑组织网络,协调相关慈
善资源,从物质、教育、就业、心理等各个方面为穷人提供救助 ;睦邻组织运动那么以社区改造为前提,把发放款物的简单型社会救助开展为对贫困者精神的关心和对贫困者社区环境的改造。由此,社会救助和社会工作均得到了长足开展。特别是慈善组织会社运用统一的理念协调组织慈善救济事业,为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和统一概念范畴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创造了条件,是社会工作实现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实践根底。开展到今天,社会工作已经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学科体系,以贫困体或极易陷入贫困的弱势人为对象,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提升个人能力、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融入、摆脱或防止陷入贫困等。但就我国而言,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没能实现有效的结合。我国的社会救助从一开始就将社会工作排除在外,主要由政府承担责任,且以直接的现金救助为主,无视了社工效劳的价值和功能。由此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社工效劳的缺失使得政府救助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帮扶,少有心理抚慰。大量研究说明,贫困人易形成封闭、自卑、不求进取的心理趋向,进而在价值观念、工作态度、社会行为乃至家庭行为等方面都形成一种非优选择。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形成的贫困文化不仅无助于贫困者脱贫,反而有可能造成贫困向下一代的传递。二是社工效劳的缺失使得救助对象的开展问题无暇顾及。救助行政部门仅关注救助政策的落实,保证救助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而
不会去考虑救助对象的开展,并为之设计差异化的救助策略,链接相关资源。而在信息获取上天然处于劣势,对他们来讲,非常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收集、分析、研判这些信息,并结合自己的情况作出申请或不申请、向什么机构申请这样的救助决定,以使自己所获取的救助资源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三是社工效劳的缺失使得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财产少、收入少、可支配的资源有限是贫困家庭的共性,由此引发不少婚姻关系、子女教育、家庭冲突等方面问题。可见,只有社工效劳才能够从救助对象的详细情况出发,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且在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提高其家庭生活质量。
  事实上,救助对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帮助仅仅是一个方面,情感慰藉、能力提升、资源链接、时机获得等方面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民政部课题组 xx 年对河北廊坊等地的调查发现,在城市低保对象中,93.2%的人感到“孤独和沮丧”,
  28.4% 的人认为生活会变得更糟,38% 的人认为“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
  xx 年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延庆县的问卷调查也发现,62.7% 的救助对象对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缺乏信心,39.5% 的救助对象认为“社区里有人看不起他们”,近 20% 的受访对象感到家庭关系紧张,52.5% 的受访对象缺乏正常的邻里交往。xx 年民政部的另一项调
查显示,49.99% 的城市低保对象感到心情一般或心情较差 ;10.8% 的低保对象感受到了明显的社会排斥 ;16.9% 的低保对象与社区关系相处不融洽 ;农村低保对象中感到心情一般或较差的占到 38.8%,明显感到社会排斥的占 11.9%,与社区关系不融洽的低保对象占 11.34%。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困难家庭在继续渴求直接现金等物质帮扶的同时,对链接资源、能力提升、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非现金救助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通过社工效劳,缓解心理上的焦虑、失落和不满,减少社会排斥,重塑生活信心。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我国的社会工作处于“消沉”状态,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实务开展,都“波澜不惊”。直到 xx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才迎来了开展的春天。特别是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和民办社工机构的开展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提供了根底条件和支撑平台。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 289 所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BSW),61 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MSW),每年培养约 1.5 万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基层社区、福利机构、社会组织和相关领域事业单位中开发设置的社会工作岗位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已达 8 万多个。民办社工机构从无到有,开展迅速,xx 年新增 1 306 家,全国总量到达 2 452 家。建立并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截至 xx 年底,全国已有 36 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中通过国家社会
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员 123 833 名(含社会工作师31 183 名、助理社会工作师 91 901 名)。根据规划,到xx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增加到50万人,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到达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达5万人,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到达同等能力素质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达1万人。到202X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达 20 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达 3万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