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0篇
林语堂⽣活的艺术读后感10篇
林语堂⽣活的艺术读后感10篇
  【篇⼀:读《⽣活的艺术》有感】
  ⽣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知。但我知道真正的⽣活⼀定不是⼀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活真谛娓娓道来的⼈。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活,家庭,⽂化,旅⾏,思想,宗教等各⽅⾯写下⼀种艺术。
  在我们⼀⽣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时的成功沾沾⾃喜;或者⼜为⼀次⼩⼩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的⼀⽣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活的重⼼,这些东西只不过让⽣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的智慧。
  看到“放弃”⼆字,很多⼈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些东西,回⾸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
时候放弃是⼀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来说,放弃⼿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些⽆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活富⾜了,可是你的⼼却累了。放弃往往⽐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由可⾔。“享受悠闲⽣活当然⽐享受奢侈⽣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活只要⼀种艺术家的性情,在⼀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个闲暇⽆事的下午。”林先⽣这样说。亲近⼤⾃然,珍惜我们⾝边的⼈,安静地阅读⼀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其实不然,“⼀个真正的旅⾏家必是⼀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旅⾏的要点在于⽆责任、⽆定时、⽆来往信札、⽆嚅嚅好问的邻⼈、⽆来客和⽆⽬的地。⼀个好的旅⾏家决不知道他往那⾥去,更好的甚⾄不知道从何处⽽来。他甚⾄忘却了⾃⼰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但是这才是⼀种⼈⽣的态度,不束缚⾃⼰,让⾃⼰的⼼更加⾃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活⼆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刻,⼜明⽩了不少,此时⾃⼰的⼼愈发地澄明。《⽣活的艺术》仿佛是⼀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向⾼贵,从理智⾛向情感。
  其实⽆论你现在是以何种⽣活⽅式⽣活着,但是切勿让⾃⼰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天才是最重要的。
  【篇⼆:林语堂⽣活的艺术读后感】
  读完林语堂先⽣《⽣活的艺术》⼀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个⼈悠然陶醉于⼟地上时,他的⼼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般。在林语堂那⾥,享受⼈⽣,不拘⼀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是“⼼物合⼀”、“灵⾁⼀
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分法,从⽽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哲学的底⾊。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个神话实物,⽽仅仅是⼀个⽐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为的⼀种性质和做事的⽅法罢了,天才的作⽤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动途径。
  在林语堂那⾥,⼈类⽂化最⾼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活是享受快乐的⽣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的⼀件最
好的礼物。在西⽅⼈,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的,但在中国⼈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同时还须求其近于⼈情,作为⼠⼤夫⼀族的林先⽣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字舒缓⽽有灵⼼,幽默⽽不乏睿智,平和⽽充满深情,浅显⽽深藏着哲思。他怀着⼀颗仁慈之⼼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对现实,以淡漠之⼼去对待名利,以⽕热般的情感去拥抱⽣活。他是⽂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个会⽣活的⼈;他从哲学和艺术的⾼度俯视⽣活,以平常之⼼体悟⽣活。
  在他看来,⼈⼀旦追寻⽣活的意义,追求⼈⽣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是我们得以和平地⼯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活的快乐原则的,换⾔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的驱使下,顺其⾃然地⼀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呢?乐于做⼀件事,乐于读⼀本书,乐于交⼀个朋友,乐于吃⼀种⾷品,以⾄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的,就像⼀⾸流⾏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易见,快乐是对个⼈⽽⾔的⼀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于完美⽽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于以有限的⽣命去穷究那⽆穷的未知,来⾃于为⽣活⽽⽣活的忙碌,来⾃于太多的理智。
  ⽣活就是⼀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过的⼈⽣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的编织着我们的⽣活,⼯作、学习、家庭、孩⼦、⽗母、亲⼈、朋友以及陌⽣⼈,我们都是像艺术家⼀样的融合着所有的⼈和事情。⼈们四处寻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直伴随着⾃⼰,这句话对于容易满⾜的⼈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的⼈⽣轨迹定的很⾼的⼈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对着⽣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边呢?
  也许真的让⾃⼰轻松⼀些就能简单的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边⼈不要刻薄,对⾃⼰不要有太⾼的期望,要对⾝边的⽣活充满信⼼,相信这个社会,相信这个世界。⼼⾥铭记:每⼀天都是⼀年当中最好的⼀天,多少⽂学⼤家对⽣命的理解、对⽣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这⾥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分困难的,⼈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来感受⽣活当中的⼀切,将⽣活当作是⼀次艺术创造,精⼼的⽤⾃⼰所有的能⼒去完成它,将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活当中最美好的⼀天,⼀年下来你会有365个美好的⼀天。
  林先⽣《⽣活的艺术》是⼀本指引我们⾛向健康⼈⽣,引导我们快乐⽣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灵⾛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暴⾃弃的卑微的灵魂⾛向⾼贵,能使我们从庸俗⾛向优雅,从理智⾛向情感;在苦难中到快乐,在忙碌中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向社会和谐不⽆现实意义。
  【篇三:《⽣活的艺术》读后感作⽂】
  发现⼆三⼗年代好作家的⼀个⽅法是,中学课本上鲁迅的⽂章,在正⽂⾥被鲁迅骂过的⽂⼈,如果注释⾥还加了他⽣平简介,这个⼈很有可能是⼀个好作家,⽐如林语堂。他以鲁迅的反⾯,不知民⽣疾苦的“帮闲⽂⼈”的⾯⽬出现。梁实秋的命运同上。徐志摩也被鲁迅骂过,但他的⽔平也就是写了篇深⼊⾼中⽣和⾼中语⽂⽼师⼼灵的《暂别康桥》,啊柔波啊,⾐袖啊什么的。
  语堂教授和鲁迅⽃⼠⼀⽣分合数次,鲁迅死后,林语堂挥毫写下著名的《鲁迅之死》,⽂中称:鲁迅与其说是个⽂⼈,更像是战⼠,拿的不是笔,是剑。那么语堂教授与其说是个⽂⼈,更像绅⼠,拿的不是笔,是烟⽃,穿着长衫时不时坐飞机去各国旅旅游,演演讲,“有时笑笑⼈家,有时给⼈家笑笑”。  中国式⽣活艺术
  语堂教授三⼗年代闯上海滩靠编英⽂教材赚了⼤钱,所以才有闲情和闲钱搞搞打印机,改良改良农作物品种,等到了美国,⼤概缺钱花了,于是写起英⽂作品来,写了《吾国与吾民》,⼜写了《⽣活的艺术》,据说此书居美国畅销书排⾏榜⾸达52周,接连再版四⼗余次,并翻译成⼗余种⽂字。语堂同学很有志向,⼩时侯说过要写⼀本让全世界都知道的书,这本《⽣活的艺术》差不多可以算是了吧。  此书不遗余⼒地向美国⼈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活艺术,林教授认为美国⼈有三⼤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希望事业成功。如果这真的是恶习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乎⼤多数⼈都有,并在极⼒
推崇,希望每个⼈都染上。林教授认为:“⼀个⼈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是中国⼈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求全的欲望近乎婬”,中国⼈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林教授地下有知,就会惊厥:现在的中国⼈⼏乎已经变成了以前的美国⼈,现在的美国⼈越来越像以前的中国⼈。
  林教授看不惯美国⼈的地⽅还有:见⾯握⼿,穿不合⼈性的西装,男⼦进电梯有⼥⼦在需脱帽……看不惯美国⼥⼈的地⽅是,她们致⼒于⾝体的性吸引⼒。在⼀个中国⼥⼦已经抛弃脂粉的年龄,她们依旧化妆,花很多的时间和钱去做头发,买稀奇古怪的化妆品、性感的⾐服。林语堂先⽣⾃称不是先知,但他预⾔,过些年等条件允许了,中国⼥⼈也会这么做的,因为他看到她们刚从三⼨⾦莲解放出来,就赶紧穿起了⾼跟鞋。他的预⾔好像说中了。
  林教授想告诉没见过什么世⾯的美国佬们⼤洋彼岸中国⼈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去享受⽣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谁最会享受⽣活、⽣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活的享受、享受⼤⾃然、⽂化的享受。句句不离悠闲享受,这样的⼈不是活该被鲁迅骂吗。
  为先圣继绝学
什么然而生  林教授在⾃序称:⾃⼰并⾮在创作,很多东西前⼈已经讲过,他传达的东⽅的真理在本⼟习以为常,还要著述的原因是,他感到和这些已故的天才们⼼灵相通,灵魂同在。
  他和8世纪的⽩居易、11世纪的苏东坡、16、17世纪的屠⾚⽔、袁中郎、李卓吾、李笠翁、袁⼦才,⾦圣叹交上了朋友,和伟⼤⼈物的⽆名祖宗成为了同志,拜庄⼦和陶渊明当了⽼师。
  他⽢⼼当他们的喉⾆,做⼀个忠实的移译者,把他们的想法⽤现代的⽅式说出来,假如说的好,全托他们的福,假如说的不好,全怪⾃⼰的错。
  古今中外的作家不过是⼀⼜⼀⾎型类似星座相同⽓⾎相通的⼈,个性独⽴,⽓质共同(我猜林语堂的⾎型和鲁迅相对)。不过只是很少有⼀个创作者愿意这么⽼实地把⾃⼰的思想资源说出来,
  林语堂继承的是⾃由旷达、陶情闲适的⼀脉。他在书中⼤肆引⽤同⼈们的著作,也不管洋⿁⼦看不看得懂。书的销量这么好,看来⼤家很吃他这⼀套。东⽅在西⽅⼈的眼⾥就是神秘,如果尽说些让⼈看
得懂的⼤⽩话,简直扫兴。
  给外国⼈看的关于中国的书,由喝⾜了洋墨⽔古今中外通吃⼜带点传统⼠⼤夫清⾼⽓的林语堂来写,简直最合适不过,语堂先⽣⾮常认真地要为美国⼈的机械⽣活上点润滑油。我们都看到了他诚恳的眼神和嘴⾓的微笑。
  【篇四:林语堂《⽣活的艺术》读后感】
  之前上初中的时候读过林语堂的《中国⼈》(《吾国与吾民》),最近⼜读了他写的《⽣活的艺术》。看书名就知道林语堂⽼先⽣是个幽默旷达的⼈。因为此书当年在美国也以英⽂出版,所以书中介绍了中国的许多⽂化和⽣活⽅式。我对他关于中国⼈悠闲⽣活的描写记忆尤深。书中提到⼏个⼗分舒适的⽣活⽅式:安卧眠床,坐在椅中,谈话,茶和交友等等。⽼先⽣⼗分推崇⾃然乐天的⽣活⽅式,并对西⽅过于严苛古板的⽣活⽅式提出批评,⽐如过于讲究效率,纪律。最终⽼先⽣还是觉得中国⼈的⽣活⽅式更近乎⼈情⼈性,是最⾼档的⽣活⽅式。
  其实读完了书,我觉得⾮常⽭盾,甚⾄有些难以接受林⽼先⽣的观点。我的⽭盾是这样的:我⾮常希望⾃⼰也⽣活在那样的悠闲⾃得的状态当中,并希望所有的⼈都能拥有这种理想的⽣活⽅式,可是⽆论如何这也是不可能的。⽼先⽣笔下的中国哲学虽然处处充满着⾼于西⽅的优越感,但其实这种格调与如今的时代现实格格不⼊。如果在⼀千年前,我是可以理解这种轻松愉快的哲学。因为中华的帝国⽆可匹敌,全球第⼀,所以我们⾃然有些⾃⼰的优越感,并诞⽣⼀种享受⽣活的哲学。但后来的事实是,我们在这种优越和清闲当中⽆可挽回的落后了,世界⽂明变成了西⽅中⼼。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书中提到美国⾮常紧绷的⼯作压⼒,和中国⼈怡然⾃得的⽣活状态的对⽐。然⽽反观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恰巧反了过来。看来⽆论哪个国家,在经济⾼速发展的阶段,都是清闲不得的。
  林⽼先⽣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最⾼智慧的⽣活⽅式的典型。在我看来,这也仅仅
是⼀个完美的理想和少数幸运⼉的幸运。谁不想过世外桃源的⽣活呢?但我⽆法料想⾃⼰被放⼊⼀个清幽的深⼭⽼林之后能快活多久,恬淡的⽣活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意义,我⽆法相信⾃⼰可以维持这样的⼀个神仙般的⽇⼦直⾄终⽼。想想迈克尔杰克逊家财万贯时修建了⾃⼰的梦幻庄园,然⽽他并⽆法在⾃⼰的⾳乐事业消退之后继续享受⾃⼰的乐园⽣活,反⽽问题重重。在我看来,中国的很多古代哲学,都存在着消极避世的倾向,我⾮常认为这是我们⽂化的⼀⼤软肋,⽽⾮所谓的淡泊名利与世⽆争⾃在快活。再怎么看也有点⽝儒主义的意味。
  我更多的看到⼀种阿Q的幽默,圆融,隐忍,缺乏崇⾼感的现实主义,依仗厚重⽂明撑腰的些许狂妄。林⽼先⽣喜欢的脚搭在写字台或茶⼏上的⾃在已经在西⽅随处可见,然⽽发达与秩序在中国却依然在缓慢建⽴。抽烟饮酒在他看来是⼀种极乐享受和真性情的体现,但是拿烟头烫桌⼦却略显迂腐。在我看来,严谨秩序古板的西⽅哲学在现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许多年以后中国跻⾝发达国家以后再拾起这种悠闲哲学也不迟,到时,我们更会连同中华⽂明的复兴⼀起幸福的⽣活着。
  【篇五:读林语堂《⽣活的艺术》有感】
  看魏⼩安的《与中国旅游同⾏》时,他极⼒推荐这本书,说是这本书会让我们懂得如何享受⽣活,于是从图书馆借来看了。作者是林语堂。这本书是他在美国写的,当时在美国引起很⼤的反响。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榜榜⾸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余次,并为⼗余种⽂字
所翻译。林语堂也是第⼀位以英⽂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是集语⾔学家、哲学家、⽂学家于⼀⾝的著名学者。
  迫不及待得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感觉现在的⾃⼰及⾝边的⼈都是压⼒重重极不快乐的。那么,林⽼先⽣会告诉我们怎样的⽣活艺术呢?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本书谈了庄⼦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兮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如何品茗,如何⾏酒令,如何观⼭,如何玩⽔,如何看
云,如何鉴⽯,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吟风、弄⽉等。呵呵,如果真这么会享受,我们定会拥有快乐的⼈⽣!
  这本书聊到关于⼈⽣的话题。作者认为,⼈⽣的意义是这样的:“⼈是⼀切事物和活动的中⼼,⼈⽣的⽬的与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活,⽽活着就要快乐,尤其是家庭⽣活的快乐。”也就是觉得⽣活的享受在于⼀种态度。林⽼先⽣说:“我以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种智慧和快乐的哲学以为调剂。”“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且和这尘世是⼀⽇不可离的。即使这个尘世是⼀个⿊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使⽣活美满。”是的,我们要努⼒去获得精神的和谐,对于这个孕育万物的天地,必须有⼀种感情,⼀种依恋之感。“尘世到底是真实的,天堂终究是飘渺的,⼈类⽣在这个真实的尘世和飘渺的天堂之间是多么幸运!”
  林⽼先⽣要我们坚持⼀种快乐的享受的哲学。也是,既然⼈⽣如此短暂,既然⽣命如此脆弱,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烦恼于⽣活中那些琐事,为⼀些⼩事情耿耿于怀?另外,从他的⽂字中也深刻感受到要顺应⾃然,循着四季,顺应内⼼⾃在地⽣活。他还坚持要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活。的确,那些物质财富的多少确实不能说明我们的幸福感。你敢说我们只要越有钱越有名利、地位就越幸福吗?所以我们不需要刻意追求那些⾝外之物。当然,对于我们年轻⼈想要达到这种境界还很困难,我们也需要⼀定的物质做保证。但是⾄少,我们要坚持内⼼的宁静,淡泊⼀点,淡然⼀点,去追求⾃⼰兴趣和梦想才是最重要的!总之,遵循内⼼,追求快乐!
  书中还坚持“博爱”。不要太去挑别⼈的刺,多包容那些那认为的错的事和恶的⼈,同时也接纳⾃⼰的⼀些缺点。存在即是合理。多站在别⼈的⾓度看问题,少去批评怀疑他⼈,⽽是有⼀颗关怀⼼,包容⼼,这样你⾃⼰也会变得⼤度⼀些,快乐⼀些。
  做⼀个真性⼈,按照⾃⼰的本性,活出真我。懂得享受⽣活,以⼀种悠闲的达观的态度活着。⽽不只是忙忙碌碌,不只是⾟苦地学习和⼯作。确实,学习是为了⽣活,⼯作也是为了⽣活。如果你每天只是在为这些奔忙,⽽忘记享受⽣活,那么你是忘记了⽣活本真的样⼦,得不偿失了!所以如林先⽣所⾔,“应该把⽣活加以调整,在⽣活中获得最⼤的快乐。”
  另外阐述了悠闲的重要。有⼀句话感触很深,“世间万物尽在过悠闲的⽇⼦,只有⼈类为着⽣活⽽⼯
作。”想想也是,有多少⼈不是在任劳任怨⼯作,为了⽣存奔波烦恼到⽩发苍苍?书中说,智慧的⼈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的⼈才是智慧的。所以为了有⼀个好的⽣活质量,我们得学会忙⾥偷闲。偷得浮⽣半⽇闲是⼀种很好的境界,这是懂得休闲,懂得享受⽣活的表现。那么,只要是你想做的什么事情,⽐如学个什么乐器,去⼀个⼀直都想去的地⽅旅⾏,抓紧时间去做吧!不要等到有⾜够多的钱⾜够多的时间才去做,因为这样你⼀直都不会去做它。⽽享受⽣活并不需要你要多有钱,只要有⼼⾜矣。享受悠闲⽣活当然⽐享受奢侈⽣活便宜得多!珍惜当下,每⼀个今天,每个此刻都是特别的。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给⾃⼰留下遗憾!
  记住,悠闲的⽣活,必须要有⼀个恬静的⼼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个能尽情观赏⼤⾃然的胸怀⽅能享受。我们在浮华的城市打拼,别忘记要给⾃⼰放个假去亲近⼤⾃然,去观赏神奇美丽的风景,多出去放飞我们的⼼灵。记住⽣活的本来⾯⽬,不要成为⽣活的奴⾪,⽽要做⾃⼰的主⼈。不要使⽣活变成,“为了⽣活⽽⽣活”。
  李⽩就曾说“浮⽣若梦,为欢⼏何”。记住享受活着的美好!善意对待周边的⼈和事,将烦恼的事情化成简单,出去旅⾏,去喝喝茶,聊聊天,赏赏花,读读书,作作画。简单、快乐地活在这个尘世间。因为,⽣活,是⼀门艺术!⽣活,是⼀种修⾏!
  【篇六:《⽣活的艺术》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