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催眠的核⼼:“隐喻性沟通”
隐喻是⼀种古⽼的沟通⼯具。古时候的⾂⼦⽤隐喻故事对皇帝鉴⾔,圣经上,佛经上,也处处是隐喻的说法。所以,隐喻可以说是⼈类古⽼的智慧之⼀。⽽在⼼理上,把隐喻故事使⽤的最出神⼊化,⾃成⼀家的⼈,就属Milton H. Erikson(艾瑞克森)了。艾瑞克森(1902-1980),是⼀代催眠⼤师。他发明的催眠⽅法,打破了传统的催眠形式。⽤他特有的缓慢的语调,轻描淡写的说⼀段故事,很神奇的就把⼈带⼊催眠状况,⽽在催眠似的故事⾥,⼜把要对案主说的话,⽤隐喻的形式藏在故事⾥。很多案主,就在这样历程⾥,⾏为有了新的转变,⼈⽣有了转机。艾瑞克森视⼈类的潜意识为⼀有⼒的资源,能帮助我们活得更健康,充实⽽完整。所以,在说故事的时候,常常是同时说给案主的意识和潜意识接收。意识聆听到故事的表⾯内容,⽽潜意识聆听到故事的深层结构。⽽故事的结构却正是隐含解答,且符合案主⼼⾥结构的另⼀个故事。案主的潜意识接收到这个故事,就等于有了强⽽有⼒的改变⼒量。但是艾瑞克森的⽅法的确很难被学习!加上艾瑞克森晚年才受重视,⽽将晚年的精⼒全部投注在教学上,所以,现在所谓的艾瑞克森取向,其实都是⼆⼿货。
艾瑞克森催眠的核⼼是“隐喻性沟通”,即来访者听到⼀个与⾃⼰的问题⽆关(⽐如不同的场景和⼈物)但结构上却相似的问题时,他们开始接近并探索⾃⼰的问题。具有以⾃我参考的⽅式去理解和表征交流的强烈倾向。在这⾥最重要的是催眠促进了象征性加⼯(即隐喻加⼯)的⼯程。在⼤多数临床中周期性发⽣的症状问题可被看做是双重束缚补充物的象征性浓缩,即症状是由否定操作者所限制的补充物的浓
缩。表⾯上对⽴的动机或指令是共⽣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整合冲突的⽆意识努⼒,即是为了整合互补性所作的隐喻性(可理解为⽆意识的)的努⼒,这与问题⼉童的症状往往反映了其⽗母的冲突的表现⾮常象。隐喻性沟通(可理解为象征性加⼯)最能体现性双重束缚的精准内涵,⾮常适合来访者。
案例
我们看⼀则隐喻故事:
“在森林的深处,很深的地⽅。那是要⾛在⼀条幽静的⼩径,穿越了层层绿⾊的森林,从阳光灿烂到阳光温柔,从热热的外头到幽静的⾥⾯。如果你⾛在这样的⼩径,你会听到风吹的声⾳,鸟叫的声⾳,甚⾄是淙淙的流⽔声。就在这森林的深处,住着⼀个⽼鞋匠,⽼鞋匠住在这⾥有⼀阵⼦了。年轻的时候,鞋匠是住在森林外头的,做长途旅⾏的⼈会来像他订做鞋⼦,⽽这么多年来。⽼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
“要做出⼀双适合⼀个⼈的好鞋⼦,不是⼀件简单的事。”这是⽼鞋匠挂在嘴边的⼝头禅。⽼
鞋匠总喜欢对着⼩徒弟说:“要知道怎么样的鞋最适合⼀个⼈是要等待的,等待灵光乍现的那⼀剎那,才会知道选⽤哪⼀种⽪。等到⽪⾰选好了,还没有,要挑个黄道吉⽇,要等待适当的阳光把⽪⾰晒得
刚刚好。还要量很多次脚样,中午很热的时候,⾛路⾛到脚微微胀⼤的时候,还有晚上冰凉的露⽔让脚收缩的时候。把这么多的脚的样⼦通通⼀起考虑了,才知道怎么样式最适合这个⼈的好鞋了。你要知道,⼀双好鞋是要陪着这个⼈爬越千⼭万⽔,⾛过他⼈⽣的每⼀步路的。”
⼩徒弟听的呆呆的,也不太懂。⼩徒弟⼼急的是:“可是,师⽗。有⼈没鞋穿啊!他急着要有双鞋好⾛下⼀段路。但师⽗你说灵感还没到,他只好光着脚⾛了。前⾯的路有碎⽯头,他的脚痛⼜没鞋穿可怎么办?”
⼩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师⽗的。⽼师⽗依然坚持他的原则,这可是他半辈⼦偕将领悟出来的道理。
⼩徒弟说服不了⽼师⽗。就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家是怎样有⼀双好鞋的。
徒弟遇到的第⼀个旅⼈,有⼀双很棒的鞋。“这双鞋啊!陪我从⼭的那⼀头⾛过来,中间经过滚烫的柏油路,涉过冰冷的溪⽔,还有很滑的泥泞地;但是,这双鞋都陪我⾛过了。现在,我们⼀起到这风光明媚的森林⾥游览⼀下。”
“那你的鞋怎么做出来的呢?”⼩徒弟急着问他。
“做出来?没有啊!我的鞋⼦是在鞋店⾥买的。看⼀眼就知道这鞋属于我,我也属于这双鞋。”说完,旅
⼈就进⼊森林⾥去了。
“买鞋?”⼩徒弟搔搔脑袋,他怎么样也想不到买来的鞋可以这么好。
隔⼏天,⼩徒弟⼜遇到另⼀个旅⼈。他背了好⼤的⾏囊,向⼩徒弟讨⽔喝。“这位⼤哥,你的鞋看起来很不⼀样,好穿吗?”
“当然好穿,这双鞋啊!全世界⼤概不到第⼆双了。它可是陪了我⾛⼤辈⼦的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这⼀双你知道吗?因为最初的时候,它只是⼀张软⽪。那时候我没鞋穿,临时就拿了⼀张⽪,包在脚上⽤⽪绳⼦绑了起来就上路了。后来,穿不舒服的时候,我就⾃⼰剪裁,拿起针线来⾃⼰缝。穿⼀阵⼦后,⼜觉得不太合适,我⼜加了衬底,⼜做了鞋带。唉呀!故事很长说不完。总之,⼀路上,我有什么新的需要我就⾃⼰来嘛!看到别⼈有好的样⼦,我也就添加进去。所以你看,这鞋虽穿了半辈⼦,却还是跟新的⼀样。”
⼩徒弟这回总算⼤开眼界,原来,好鞋也可以这样来的。
就在⼩徒弟打算到森林⾥跟师⽗辩论的时候。⼜来了⼀⼈,他们在谈论⼀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们在⼭的那⼀头遇到了不⽤穿鞋⼦的⼈。那些⼈光着脚丫⼦在各种地⾯上健步如飞,爬⼭、下海、耕种、跳舞。
“不⽤穿鞋⼦啊!那怎么可能呢?脚不会磨破,不会烫脚吗?”⼩徒弟的好奇⼼全打开了。“他们说,这也不是天⽣就能这样,是要磨练的。重点是要相信,不穿鞋也能过⽇⼦。久⽽久之,经过各种磨练,苦是苦了些,但也就会练就⼀双好脚⽪,脚本⾝就是最好的鞋了。”这真的是匪夷所思,不穿鞋也能这么好啊!
于是⼩徒弟⼜来到森林的深处,准备跟⽼师⽗说故事。⼩徒弟⼝沫横飞的说了他遇到的三种⼈,好鞋不全是像师⽗您这样坚持才能有的。师⽗听了⼩徒弟的故事,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睛转了转,陷⼊了沉思。
听故事的第⼀⼈,35岁,⼼中正困扰着,妈妈⽼是提相亲的事情,真不知如何与母亲沟通。主⾓⼼⽬中对象的⽅式是⾃然⽽然相识、相恋⽽结连理,对于安排好的相亲本⾝有抗拒。听完这故事之后,主⾓领悟到,“原来也有鞋店啊!”对于寻对象的⽅法有了突破性的接纳。
听故事的第⼆⼈,33岁。正在为“要赶紧⼀个合适我的⼼理学派,就像⼀双鞋⼀样,专属于我的。但现在好像连⽪在哪⾥都不知道”。这主⾓听了故事以后,在⼼理上开始接纳,刚开始即使不穿鞋,或暂时穿⼀双不⼀定是永久的鞋也不错。同样的故事怎么会对拥有不同困扰的⼆个不同主⾓产⽣疗效呢?我们藉由分析故事脉络,可以得到⼀些了解。
隐喻故事结构:
1.在森林的深处~甚⾄是淙淙的流⽔声。
2.就在~住着⼀个⽼鞋匠~年轻的时候,~,⽽这么多年来。⽼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
3.「要不是⼀件简单的事。」~是要等待的,~
4.⼩徒弟⼼急~,⼩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师⽗的。⽼师⽗依然坚持他的原则,~
走的结构5.⼩徒弟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家是怎样有⼀双好鞋的。
6.⼩徒弟遇到的第⼀个旅⼈,「买鞋?」
7.另⼀个旅⼈临时就拿了⼀张⽪,包在脚上??
8.⼜来了⼀⼈不⽤穿鞋⼦啊??
9.听⽗听了⼩徒弟的故事,陷⼊了沈思。
与隐喻故事结构⼀⼀对应的脉络:
1.⽤冥想的语⽓与形式说话,让听故事的⼈静下来。
2.静思,重视内⼼最深处的声⾳。
3.不是随便就有的
4.急与不急的冲突(冲突可以是内在可以是外在)
5.参考⼀下别⼈的意见,开阔视野
6.可以⽤买的
7.可以由不适合调整到适合
8.甚⾄可以不⽤穿鞋??
9.沉思,扩充你的内在视野
在听故事⼈的⼼⽬中,“鞋⼦”本⾝到底隐喻什么,就看听故事的⼈当时他的内在最关⼼的是什么⽽定。听故事⼈的内在⼼理状况,决定了故事的脉络如何配合他的内在世界⽽产⽣连结。也就是说,若听故事⼈当时没什么内在状况,听完这故事也就没什么特别的领会,只是单纯听了个故事⽽已。若在说故事前,先引发听故事⼈的内在状况,在内在困境被引发的当下(不⼀定要⽴刻),说⼀个同态体的故事给当事⼈听,潜意识就会筛选想要听的,会根据故事的结构与形式,
在内在到⼀同态体对应的状态,透过故事,内在状态也有了些重新架构与改变。我们再来深⼊看看这故事的脉络。这故事⾥包含了很多种“⼆元对⽴”的线索。属于⼀种“内在冲突整合”或是“内在价值澄清”的故事。⼆元对⽴的元素如下:
固执,坚定,有⼀理想的⽼师⽗ VS ⼼急,开放学习,不确定的⼩徒弟
森林的深处 VS 森林的外头
鞋⼀定要⽤订做的 VS 可以⽤买的
鞋⼀定是做到合适了才穿上脚 VS 鞋可以边穿边修改
⼈⼀定要穿鞋 VS 也有⼈不穿鞋,只是要有⼀段适应的苦⽇⼦
这样元素组合的故事,⽤来解决冲突:“内在冲突”或是“⼈际冲突”,在⾯临“⼈⽣选择”(即鞋⼦的隐喻)这件事上,有许多可能性都会是很好的。这故事也可以⽤来促进沟通,内在坚持与外在社会是可以沟通的;内⼼深处的坚持很重要,但听听别⼈的声⾳也不错。故事的迷⼈与动⼈,⼈⼈都体验过。
⽽今天,我们要看穿故事,把眼光放在故事的后⾯到底,故事的后⾯藏些什么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