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绿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发展绿金融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绿金融是绿发展的重要桥梁和转换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金融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杠杆撬动等功能,是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推进绿发展,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并把发展绿金融作为推进绿发展的路径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绿金融。
(二)多份中央文件要求发展绿金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先后出台了《关于构建绿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各
地建立健全绿金融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和提升绿金融对经济绿转型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作用。
(三)发展绿金融是辽宁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
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绿金融作用。同时,辽宁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辽宁省金融业必须主动地开展前瞻性、结构性调整,遵循发展规律,防控金融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2021年,辽宁省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任务措施》,提出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用水量持续下降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绿金融的任务措施。2022年,辽宁省出台《完善绿金融体系助推辽宁绿低碳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辽宁省绿金融发展做出系统规划。
辽宁省绿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边赛
〔内容提要〕2022年以来,辽宁省绿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有效带动了绿项目建设和碳减排效应。目前,辽宁省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陆续出台相关制度安排,建立起内部绿激励和考核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绿金融产品创新,逐步强化绿信贷风险管理和绿企业文化建设。但辽宁绿金融领域仍存在行业竞争激烈、绿标准不够统一、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推动银企对接和项目储备、加大政策激励、完善人才培养和专业化合作机制。
〔关键词〕绿金融;绿信贷;银企对接
二、辽宁省绿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一)绿贷款保持快速增长
截至2022年6月末,辽宁省本外币绿贷款余额3691.8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6月末本外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16.7个百分点。今年前6个月,绿贷款累计增加335.1亿元,同比多增96.4亿元。
(二)贷款用途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绿升级和清洁能源产业
截至2022年6月末,基础设施绿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分别占辽宁省全部绿贷款余额的47.1%和37.5%。其中,基础设施绿升级产业绿贷款余额为1737.1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绿贷款增速2.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产业绿贷款余额为1384.9亿元,二季度末同比多增100.3亿元,远高于其他五大产业。
绿贷款
1.节能环保产业
2.清洁生产产业
3.清洁能源产业
4.生态环境产业
5.基础设施绿升级
6.绿服务2021年6月
3149
234
103
1185
168
1453
6
同比增速
19.1
33.7
23.9
8.6
0.3
29.8
-9.1
比年初
239
33
降准15
24
2
165
0.0
2021年12月
3355
226
107
1259
179
1576
7
同比增速
16.2
12.9
23.0
9.0
8.1
23.8
15.2
2022年6月
3692
265
101
1385
196
1737
8
同比增速
17.2
13.2
-1.9
16.9
16.9
19.5
21.4
比年初
335
39
-7
124
17
162
0.4
表12021年6月—2022年6月辽宁省绿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三)放贷机构集中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辽宁省绿贷款放贷主体较为集中,在碳减排支持工具、绿金融评价等一系列措施的引导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绿贷款余额合计3182亿元,占全省绿贷款的86.2%,比2021年初高2个百分点。
(四)绿贷款融资利率下降
从对余额较高的13家金融机构调研情况看,截至2022年6月末,13家金融机构绿贷款余额2927亿元,同比增长18.92%。绿贷款占其各项贷款比例为11.01%,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22%,同比下降32个基点。
(五)绿债券实现突破
沈阳地铁成功发行东北地区地方国企首单碳中和债。注册在辽央企国电电力发行东北地区首单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蓝债券等创新产品。截至2022年6月末,辽宁省绿债券余额90.95亿元,同比增长121%。
(六)绿贷款有效带动项目建设和碳减排效应
调研的13家金融机构共支持绿项目540个,同比增长30.12%。目前仅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绿贷款和部分减碳绿贷款项目开展了碳减排量测算。因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6月末,13家金融机构发放的绿贷款共带动碳减排1.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三、绿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一)各机构已基本建立绿金融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
一是各机构总行均已出台相关制度安排。如出台绿信贷制度、绿金融行动方案等文件,成立绿金融发展委员会等组织架构。二是分行级机构已陆续出台相关制度安排。如成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及工作推进办公室,成立了绿金融委员会,成立绿信贷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团队,制定“十四五”时期绿金融发展规划,制定绿金融发展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
(二)机构总行已出台绿金融业务激励和考核机制
绿金融激励和考核机制多为金融机构总行统一安排,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给予差异化支持政策。如给予扩大分行审批权限、利率期限优惠等差异化支持政策,给予利率优惠政策;对绿信贷业务建立快办机制,开辟绿通道;对于绿信贷客户适度放宽信用评级要求。二是将绿信贷纳入绩效考核。如一些金融机构下达绿信贷经营计划,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在经济资本、财务费用等方面予以
倾斜安排;将绿金融业务发展纳入KPI考核体系,提高绩效挂钩标准;对新增绿贷款经济资本按照打折计算;制定绿金融推进情况评价方案;要求各分行人民币绿信贷贷款余额增速和户数增速不得低于分行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和户数增速等。三是配置专项信贷规模。如设立专项贷款,予以足额保障绿贷款新增规模等。
(三)逐步强化绿信贷风险管理和绿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开展绿信贷风险管理。如一些金融机构在授信管理全流程中落实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要求,将绿信贷要求嵌入尽职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坚持负面清单管理与正向优先支持并行推进。制定绿信贷认定管理实施细则,建立绿认定质量管理处罚机制。建立健全客户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内部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加强绿企业文化建设。如创办绿金融期刊;加大绿信贷品牌宣传力度,推动自身“碳中和”;将绿宣传纳入绿金融推进情况评价方案,并于企业网站主页增设“绿金融”栏目。对于上市机构,按照上市银行的监管要求,定期发布环境、社会及管制报告。
四、绿信贷产品创新情况
除可以涵盖绿信贷领域金融产品外,各家机构还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绿信贷产品创新。如“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专项贷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贷款、绿节能建筑贷款、绿
交通贷款及生态修复贷款。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是指对已列入国家财政及相关部门审核公布的补贴清单,且已实施并网发电的项目,在已经获得应收未收的财政补贴证明材料的前提下,项目持有人以与已确权的财政补贴相对应的应收账款质押申请贷款。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是指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以节省的能源费用或提升的效益来支付节能或提效项目全部成本的投资方式),提供服务单位以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设押的贷款。此外,还有机构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上线系统,为全国碳市场和会员企业提供资金结算、对账清算等多项服务,企业可通过系统开展碳市场交易。针对
个人业务,个别机构还将新能源品牌汽车信用卡消费分期业务作为支持绿金融发展的重要工作举措。
五、绿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绿金融行业竞争激烈
在企业融资有效需求不足和产业结构篇重的地区背景下,辽宁省金融机构开展绿金融业务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导致绿贷业务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储备不足等问题。截至目前,调研的13家机构绿贷款储备额共计820.56亿元,2022年预计投放768.06亿元,目前已投放532.51亿元,投放进度69.33%,后续
绿贷款资源仍需进一步挖掘。
(二)中小银行绿金融业务发展迟滞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因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等政策激励措施受益体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因此中小银行在政策激励、竞争优势等因素影响下,绿金融业务发展明显迟滞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如辽宁某中小银行绿贷款余额为仅占辽宁绿贷款余额的1.9%,低于其各项贷款占省内的比重(9.8%)近8个百分点。
(三)绿行业标准不够统一
绿行业涉及财政、金融、能源等多个领域,全国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绿行业标准,监管部门使用的标准口径也各有不同,导致部门间在绿认定标准、配套政策、业务监管等方面很容易产生政策上的差异和重叠,从而延误绿领域投融资机会。
(四)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金融机构绿金融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升,在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环节存在困难。预防或规避绿金融活动中风险(如凭空捏造绿项目、贴“绿”标签、多渠道获取绿信贷等)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环保政策、流程、标准等缺乏深入了解,对企业的环境评估缺乏专业性分析和判断。金融机构对于行业特征不明显、工艺技术专业化程度高、装备指标性能及参数复杂的客户或项目较难进行准确判定。
六、政策建议
(一)推动银企对接和项目储备
持续推进绿企业项目库建设,实现区域内企业信息与融资需求自由发布、金融机构实时获取与甄别,打通信息沟通渠道,降低银企沟通成本。
(二)统一绿领域行业标准
统一各类绿金融标准,如绿信贷、绿产业、绿融资等标准,统一地方标准与目录标准,提升金融机构及企业在绿领域项目上的审定效率。
(三)加大政策激励
如降低绿金融资产的风险权重,制定绿信贷定向降准和绿债券优先受偿等政策安排。加大绿贷款风险补偿、贴息等奖励政策力度。对切实执行绿金融成效显著的城市商业银行实行不弱于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奖励政策。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化合作
为金融机构搭建绿金融发展相关培训平台和经验交流平台。发展并构建绿领域第三方中介机构服务体系,提升第三方机构有效性,弥补银行专业性不足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