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IC/供图郑加良/制表吴比较/制图
券商中国
(ID :quanshangcn )
万峰辞去新华保险一切职务接任者尚未选出
新华保险未公布新一届董事会董事候选情况,是否最终由代任者接任董事长和CEO 尚待观察
证券时报记者刘敬元
保险“老将”万峰不再连任新华保险董事长。昨日晚间,新华保险公告称,万峰因个人年龄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 )等一切职务,辞职自1月16日起生效。这证实了此前传出的万峰不再连任的消息。
公告同时称,公司董事长由董事黎宗剑代行,CEO 由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杨征代行。一位寿险公司高管人士认为,在当前保险市场环境下,接任者尤其关键,特别是具体负责经营管理的总经理的人选。
黎宗剑代行董事长
新华保险昨晚公告,万峰因个
人年龄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风险官、新华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及其他一切职务。万峰的辞职自1月16日起生效。
履历显示,万峰出生于1958年,今年已过60岁。
“万峰先生在公司任职期间,勤勉尽责、锐意进取,推动本公司转型发展,有效提升本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董事会向万峰先生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公告称。
公告同时称,新华保险董事会宣布,公司董事黎宗剑获推举代行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首席风险官职务,直至选举出新任董事长为止。
董事会指定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杨征,代行公司首席执行官暨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权,直至公司聘任新任首席执行官暨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时止。
黎宗剑为新华保险大股东中央汇金派驻董事,自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为新华保险非执行董事,2017年1月起担任新华保险执行董事、副总裁。他曾任汇金公司综合管理部、银行机构管理二部董事,保险机构管理部董事总经理,还曾就职于中再集团、中国保险学会、太平养老等机构。
杨征自2016年12月起担任新华保险副总裁,自2017年2月起兼任首席财务官(暨财务负责人)。杨征在加入新华保险前,2005年7月至2016年7月历任中国人寿财务部总经理助
理、副总经理、总经理,投资管理部总经理,财务总监,副总裁等职。
接任者很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保险昨晚公告尚未提及新一届(第七届)董事会董事候选情况,是否最终由上述人选正式接任新一届新华保险董事长和CEO 职务,还不能确定。
降准一位寿险公司高管人士评价,在当前的市场监管环境和业务环境下,换掉一个保险公司的领军人物影响还是很大的,这可能也是市场对万峰不连任有如此大反应的原因。“董事长还好,多数不直接管经营,而总经理职务上的人选很关键,因为要把握方向,必须懂保险,懂市场。”
此前也有保险研究员称,市场担心万峰制定的战略得不到继续实施。如果选定了新的人选,能够对之前的战略有所说明的话,市场信心可能会恢复。
1月4日有媒体明确报道万峰不再连任的消息,由于当天是周五,除了保险业的人关注此消息外,市场并无过多反应。但是,过了一个周末后,1月7日(星期一)新华保险A 股开盘迅速放量下挫8%,盘中触及跌停,当日收跌6.72%。
当晚,新华保险就媒体报道公司董事长动向做出澄清公告称,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即将届满,目前正在筹划董事会换届事宜。公司将按相关法律法规、交易所监管规则和《公司章程》等规定,正常履行董事会换届程序,并按要求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目前,公司经营管理一切正常。
光大证券彭文生:
牛市宏观基础仍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证券时报记者王玉玲
1月16日,以“
再出发:重构周期”为主题的光大证券2019年度策略会在上海召开。
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发表题为“2019:重构周期”的主题演讲。
彭文生说,在金融周期的下半场,牛市的宏观基础仍然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财政扩张力度是关键
彭文生表示,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逆周期调节。而金融周期下半场理想的宏观金融
环境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在信用紧缩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放松配合财政扩张,尤其是减税导向的财政扩张是最佳政策组合。央行应该主动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增加货币投放。当前,这可能体现为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用由此释放的资金购买政府债券,支持财政扩张。
彭文生说,这样的逆周期调节在方向上有利于稳定总需求,降低利率尤其是风险溢价,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关键是财政扩张的力度有多大。
彭文生说,金融周期的下半场,牛市的宏观基础仍然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如果我们还走回宽信用的老路,任何股市的反弹都只会是短暂的。
在彭文生看来,未来2~3年是不是牛市,要看财政赤字的增加如何支持减税,同样要看央行降准、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等。
大牛市可能性不大
彭文生指出,中国目前仍然处于经济的下行周期,在金融周期下半段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有所下行,或有短周期反弹的可能,不过总体下行压力较大,即使在2019年某个季度经济增长触底反弹,反弹的程度也将有限。
反观美国,彭文生认为,美国正处在金融周期的上升阶段,尽管不能排除美国经济在未来两年进入衰
退,但是这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最起码和次贷危机比较,这次的衰退可能是在金融周期上升阶段的衰退,它的幅度、深度是有限的。
策略方面,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2019年将进入“政策-经济”周期的第四阶段,呈现典型的“数据弱、政策松”组合,这对于大势的含义是,虽然大牛市的可能性不大,但比位于第三阶段“数据弱、政策紧”的2018年要好。
在结构上,建议更多地关注前周期行业与后周期行业的超额收益机会。在市场风格上,中小创有望比2018年表现要好,建议更多关注AI 、5G 、芯片、军工、网络安全等主题机会。
金融中介圈领导地位受挑战银行业务模式亟待重塑
麦肯锡认为,布局生态圈建设和为客户打造专属服务是银行数字化战略的可行路径
证券时报记者马传茂
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全球银行业风险得以降低,但行业增长仍持续低迷,在市盈率、市净率等估值倍数上,银行业也明显处于落后状态。
麦肯锡1月16日发布最新报告《重写游戏规则:未来金融中介圈中的银行业》。报告认为,投资者对银行业前景的顾虑,部分源自一种担忧,即银行能否守住自己在金融中介圈中的领导地位。
可以看到的是,各路竞争者正纷纷争夺金融中介圈的话语权,科技进步和监管环境的改变也将重塑市场格局。虽然这种冲击并不意味着银行的完结,但银行仍需在颠覆中寻应对之策。
市场格局重塑
增长动能不足、部分市场不良贷款的增多……投资者对银行的种种顾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直接导致了银行业的估值倍数偏低。麦肯锡数据显示,新兴市场银行的市净率自2010年以来已跌去一半。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表示,新兴市场市净率偏低的背后有四个主要因素:投资者预计不断攀升的信用损失将导致收益持续下滑;不良风险成本升高,新兴市场银行面临着更高的资本要求;资产负债表成分的不确定性让投资者产生顾虑;数字化企业和金融科技公司带来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力要远大于发达市场。
麦肯锡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投资者对银行业前景的顾虑部分源自一种担忧,即银行能否守住自己在金融中介圈中的领导地位。
据麦肯锡估计,金融中介圈中储蓄、转账、借贷、投资和风险管理等业务涉及的资金总额约为260万亿美元,2017年的收入大约是5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归银行所有,但银行在该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已受到威胁。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周宁人表示,科技创新和监管乃至更为广义的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正在重塑整个业态,为新入场者打开市场,其中包括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专业金融服务提供商,以及科技企业。“这种冲击并不片面,但也并不预示着银行的完结”。
麦肯锡认为,在未来几年科技和监管力量的影响下,复杂的金融中介圈将简化为日常商务与交易、关系和洞见、低接触B2B 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一些非常日常的交易活动,譬如存款、支付、消费贷等
几乎不需要中介的产品,且最终会被融入银行数字化产品中;第二个层面偏公司银行、财富管理类的业务,需要基于客户需求做定制产品,没有办法完全标准化;第三个层面侧重于机构类、金融市场类的业务,规模是这一层面的主要差异化因素,这些业务也会在未来慢慢地进入自动化渠道。”周宁人介绍。
数字化三大应对路径
随着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又该如何应对?麦肯锡认为,重塑业务模式是必要之举,不单是为了抵御新的竞争压力,也是为了把握住新的机遇。
其中,对业务进行全面优化和数字化改造,被麦肯锡认为是传统银行应对颠覆的核心路径。事实上,
国内已有不少大行和股份行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曲向军透露,近期麦肯锡在与国内银行董事会沟通、制定2019年战略计划时通常提及三大关键词,包括高质量增长、转型创新、数字化。
“从2018年初数字化被正式纳入国内银行的战略里,原来是在‘抹口红’的阶段,但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不少银行真正地把数字化提到日程里。”曲向军称,“但具体的路径有所不同,主要包括推数字化产品工厂、搭建生态圈两条路径。”
周宁人认为,数字化、重塑业务模
式是必要之举。她也建议了三个可行路径:一是布局生态圈建设,成为端到端生态圈的“设计师”;二是聚焦特定的领域、区域、客打造专属服务,这对一些中小型银行来说比较适用;三是针对部分缺乏特殊竞争力的小银行,可利用资金成本的优势,借助其他平台的合作伙伴来开展业务,成为背
后的“
隐形银行”、低成本“制造商”,譬如互联网银行背后的资金行。
其中,生态圈战略尤其值得关注,这也是近年来国内银行、金融集团布局的热点,医疗健康、教育、新零售、住房等生态产业尤为受关注,以衣食住行等领域为主。
麦肯锡预计,生态圈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望帮助银行在未来的5~10年间提升净资产收益率2到5个百分点。
“此外,互联网企业在资本市场估值普遍较高,银行向生态圈战略进军也有助于提振资本市场对它们的估值。”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韩峰表示。
“洋私募”瀚亚投资董事长张泰平:看好中国市场三类业务
证券时报记者邓雄鹰
2018年底,英国保诚集团旗下的瀚亚投资管理集团宣布在中国成立外商独资企业———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瀚亚投资”),成为金融开放背景下又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洋私募”。近日,瀚亚投资董事长张泰平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详述其投资布局策略。
张泰平介绍,瀚亚投资将对中信保诚基金进行业务补充。后者更专注零售市场,瀚亚投资将主要关注中国市场三类业务机会:一是中国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二是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三是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我们对这三块业务都非常看好。”他说。
中国市场非常重要
保诚集团是积极拓展中国市场的外
资金融机构之一。早在2000年,保诚便与中国中信集团成立中信保诚人寿,成为第一家进驻中国的英国人寿保险公司。2005年保诚与中信信托成立中信保诚基金。瀚亚投资是保诚集团在中国布局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公司,成为保诚资产管理业务在中国的一个发展里程碑。
张泰平表示,对于瀚亚这样以亚洲市场为主的公司,中国市场非常重要。2017年1月,富达国际旗下富达利泰成为首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关注到这些金融开放信号,瀚亚集团当即在公司内部做出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定。
由于一系列申报流程和手续办理需要时间,瀚亚集团全资子公司瀚亚投资于2018年3月在上海成立,2018年10月,瀚亚投资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册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在张泰平看来,从宏观经济看,虽然中国GDP 增长可能放缓,但从全球来看仍非常高。“从A 股市场看,有很多蓝筹股和好的公司,如果从中期3~5年乃至更长期投资角度,现在的市盈率、市净率倍数都是不错的。”
对中国投资者投海外和海外投资者投国内市场这两块业务,张泰平也非常看好。他认为随着A 股和人民币被纳入全球和亚洲指数,海外对国内市场的投资资产规模也会大幅增长。
首只产品投A 股市场
张泰平介绍,瀚亚投资目前共有包括5个投研团队在内的11名员工,计划到2019年底扩充至20人。由于瀚亚投资是去年10月获得业务资格,根据6个月内必须发行产品的相关规定,公司最晚将在2019年4月发行第一只私募证
券投资基金产品。
据了解,首只产品主要是对接中国投资者投资中国A 股市场需求,是混合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针对合格中国高净值人和机构投资者。
“瀚亚新加坡计划于今年发行一只海外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A 股市场。因此,今年也会有一部分投资资产来自于海外投资者投中国市场。”张泰平说,对于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这部分投资需求,公司也正在积极推进QDLP (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业务资格申请的相关工作。
谈及首只产品选择投资中国A 股市场,张泰平表示非常看好这块业务未来增长前景,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客户需求正在快速上升。他援引某咨询公司发布的调研报告表示,报告预计国内投资者投国内市场的资金规模将从2017年的18万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30
万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速超过10%。二是国内投资者投资A 股比例还是比较少,资管业务的渗透率还比较低。三是虽然去年A 股市场大跌,但大跌也带来很多好的投资机会,近期很多全球投资者对A 股
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到合适的基金经理很关键,瀚亚的中国股票首席投资官齐皓,此前曾就职于交银施罗德基金,拥有超过10年的从业经验。
目前,保诚在中国已经布局了寿险、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业务。张泰平表示,保诚和中信的合作关系一直非常好,未来瀚亚投资与保诚旗下合资公司的合作机会很多,瀚亚投资也会加强与合资公司的合作,推动交叉销售。
在与中信保诚人寿的合作方面,张泰平表示,如果未来投资政策继续放开的话,希望有合作机会。“当然肯定要有耐心,要一步一步来。”他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