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初探
(汶川地震大规模应急救援告一段落后,二〇〇八年六月,我开始专注于地震预警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写成《地震预警问题的背后》,刊于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2008年8月号。就在文章刊出时,中国地震局公布,“2008年8月11日,中国地震局召开全系统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四川5.12汶川8.0级地震科学总结与反思工作”。这是一条重大新闻,然而除若干网站有简短报道外,全国各报刊均没有刊登。我将文章交予《二十一世纪》后,研究继续。本文是《地震预警问题的背后》一文的扩展与修订版。这依然不是思考和追问的终止。我希望将现有的资讯和未解的疑惑,一并交予同样关切此问题的朋友,邀更多同道一起来展开严谨的探究和更为深入的反思。——笔者,2008年8月31日)
汶川八级地震,震动世界。这场在无预警[1]状况下发生的浩劫,引起公众质疑:汶川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汶川地震为什么没有预防?
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信息开放度增加。但传媒的追问和反思受到抑制,地震预报等问题难以自由讨论。公众无奈地看见“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甚至“地震不可能预测”)成为强势话语,[2]却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必要的知识,去纾解愤懑与疑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写作《唐山大地震》,笔者曾对地震预报问题进行过长时间调查和研究。一九八九年后,我从军队专业到国家地震局,在《中国地震报》(后更名为《中国减灾报》)任执行编委,我所服务的报纸,由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管,使我有机会和更多的地震科学家近距离接触。时值“国际减灾十年”,我们曾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巨灾问题,编写了《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考证研究了二十世纪中国一百个最大自然灾害的史料。
汶川地震,也使我心中充满疑云。我的问题是:
对于早已被专家认识、并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的南北地震带,地震界做过哪些监测?政府做过什么防范?一九七六年在同一区域曾发生松潘、平武大地震(两地分属阿坝州和绵阳市),其后的三十二年间,地震界对这个地区的震情有什么样的分析和判断?二〇〇七年和二〇〇八年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和四川省地震趋势会商,对龙门山断裂带的震情,有什么样的中期预报意见?汶川地震发生前,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有没有发挥必要的功能?部署于南北地震带的观测网点,是没有发现异常信息,还是各种信息没有充分交换、未能提供广大地震预报工作者共享?在震后必然要进行的回溯性调查中,发现了什么样的
宏观异常?这一地区还有没有长期观察这些异常的、哪怕是硕果仅存的“测防”?按照信息公开的规定,有关部门有责任公布,汶川地震发生前,到底有没有与地震发生实况接近的短期和临震预测意见?——包括专业人士的和业余人士的;包括通过规定程序正式上报的和在学术场合探讨的。而最重要的是,汶川地震前,地震界和地方乃至中央政府到底曾有过什么样的沟通和互动?这一地震,是否完全没有预警的可能?
本文将论及科学范畴的“地震预测”,但探讨的主题,是须由政府、科学界、社会三方合力达成的“地震预警”问题。中国大陆的地震预警,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四十余年中,曾有拯救了数万生命的海城地震成功预警,也有唐山地震等错失临门一脚未能实施预警的惨痛记忆,汶川,则是惨痛事件的最新记录。
dnf使徒是什么我们期待汶川地震的震前资料全面公开。在最终能够使用确凿数据,准确判断汶川地震前设防决策的得失之前,笔者从灾害史和危机管理研究的角度,梳理与地震预警有关的史料与观点,作为深入探究的预备。
中国大陆地震预警简史
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大陆破坏性最大的十二个地震和相关地震预报情形如下:[3]
时间 | 地点 | 震级 | 死亡人数 | 有无预报 |
1950.8.15 | 西藏察隅 | 8.5 | 4000 | 无 |
1966.3.8 1966.3.22 | 河北邢台 | 先后发生6.8、7.2 | 8064 | 无 |
1970.1.5 | 云南通海 | 7.7 | 15621 | 无 |
1973.2.6 | 四川炉霍 | 7.9 | 2199 | 无 |
1974.5.11 | 云南永善 | 7.1 | 1541 | 无 |
1975.2.4 | 辽宁海城 | 7.3 | 1382 | 有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 |
1976.5.29 | 云南龙陵 | 先后发生7.3、7.4 | 98 | 有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 |
1976.7.28 | 河北唐山 | 先后发生7.8、7.1 | 24.2万 | 无短期、临震预报;有长期、中期趋势判断 |
1976.8.16 会计实习报告模板 1976.8.23 | 四川松潘、平武 | 先后发生7.2、7.2 | 流行时尚发型 41 | 有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 |
1988.11.6 | 云南澜沧、耿马 | 7.6、7.2 | 743 | 无短期、临震预报;有长期、中期预报; |
1996.2.3 | 云南丽江光驱读不出光盘 | 7.0 | 309 | 无临震预报;有长期、中期、短期预报; |
2008.5.12 | 四川汶川 | 8.0 | 估计8万 | 无短期、临震预报;有中长期趋势判断 |
一九五〇年察隅八点五级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和印度边境地区,烈度高达十二度,印度称为“阿萨姆邦地震”。因信息闭塞和科技水平落后,中国政府将它看作异国地震,还曾援助大米给印度。[4]
一九六六年,距北京不足四百公里的河北省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八千多人死亡。国务院周恩来指示科学界提前解决外国从未解决的地震预报问题。[5]地震预报工作在邢台仓促上马,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在震区调查前兆现象,产生朦胧的认识,并立刻应用。在七点二级地震发生后仅仅四天,竟然成功预报了一个六级强余震。
自一九六六年始,中国进入为期十年的强震活跃期。一九七〇年初,云南通海发生了七点七级大地震。这个完全没有预警的地震,导致一万五千多人死亡。地震工作加速发展,国家地震局开始筹组(一九七一年八月正式成立)。
中国政府当时对地震预报的成功抱有急切期待,计划三五年内在重点地区实现五级以上地震短期预报。[6]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填西江月词四首,献给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他将地震比喻为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认为人类应该比敏感的动物更能够清醒感知地震。词曰:
(一)
七十年代伟大,
各条战线扬镳。
风流人物看今朝,
地震力争预报。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30字肩荷赶超任务,
岂容松懈分毫!
必须力戒躁与骄,
呈出崭新风貌。
(二)
翘首西南一角,
为陵为谷频传。
工农兵学齐上前,
高举红旗抗患。
当作帝修看待,
大家擦掌摩拳。
集中力量将敌歼,
敢向地球开战!
(三)
地震还同纸虎,
虫鱼敏感异常。
请看鸟兽犹激昂,
梦到树
岂有人而怅惘?
总结由来经验,
制成规划远长。
赤心奉献红太阳,
树立全球榜样。
(四)
有所发明创造,
为争光。
爬行主义太荒.唐,
祸国殃民无量!
跃进歌声四起,
行军军号悠扬。
东风吹送岭梅香,
转瞬百花齐放。[7]
一九七二年,第二次地震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结合,土洋结合,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地震工作方针。[8]形势逼人。一九七三年二月,四川炉霍发生七点九级地震,两千余人死亡;一九七四年五月,云南永善发生七点一级地震,一千五百多人死亡。两个地震均无预报。与此同时,华北和东北和地震前兆观测,发现了令人警觉的迹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