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对应国家发展的阶段
高考作文题对应国家发展的阶段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到来,这场牵动全国、全社会的考试将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我们也祝所有的考生都能金榜题名,马到成功。
说起高考,其中的语文高考作文题目,不出意外的话会继续成为一部分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是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地方了。
内容正式开头前有必要提前说明一下,我国的高考试卷大抵有两种试卷形式,一种是全国多数地方通用的,另一种是一些省份或直辖市自己出的试卷,我们这里提及的作文题目,可能并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适用的。
但事实上在高考的历史中,多数省市有权力可以自己出试卷,还是从2002年之后开始的,并且自2015年以来,这种权限在逐渐收缩。
所以我们提及的作文题目,多数情况下还是全国大部分地方通行的,而且即便那些省、市自己出的作文题目,又何尝不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1950年开始,在我国的一些大行政区内部,诸如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等等,高等院校开始逐渐实行联合招生,为的是加强国家对院校的统一管理,同时也便于各个院校从更广阔的生源中招考学生。
1951年,为了配合国家建设需要,教育部下发文件对次年的招生工作做了一些指示。1952年6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正式部署1952年的高校招生工作,这成为新中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开始。
高考开始了,作为高考必考内容的语文作文也随之开始。
这一时期的语文作文与现在给一段材料或话题,然后依据材料写作文大有不同,命题者直截了当地给定了题目和文体类型。高考试卷全国都一样吗
1952年的题目是《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和《记一件新人新事》,两个题目选一个。
1953年的题目也是二选一,分别是《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当时正值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阶段,全国上下都对新社会充满向往,新人新事,革命干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反映在高考作文中并不奇怪。
接下来的几年,作文题目开始要求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反应时代的变化,像1954年的题目《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这几年的高考题目背后,是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和高等教育直接相关,当时国家正在进行高等院校调整,仿照苏联建造各学科的专业体系,加上工业化建设刚刚开始,要保证一些紧缺专业的人才需要。但是结果大家都把志愿往这些专业上靠拢,导致像师范、体育、土地、水利等专业的报考人数与计划数量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不少人即便被录取了也选择不报道,或是中途退学,等待第二年接着考。
国家因此督促各地的招生机构,对报考人数少的专业多做宣传,鼓励考生报考。第二件事情是国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高考作文的题目会和大学志愿、幸福年代相关。
而1957年的题目《我的母亲》,与其说是写现实生活的母亲,倒不如说是要求歌颂母亲一样的社会主义祖国,从题目以及时代背景上就能看出,命题者想要考生写什么样的文章。
紧接着的1958年,刚刚踏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中国,开始有些急于求成,掀起了“”、“大炼钢铁”、“人民公社”等运动。
于是这两年的作文题目便是《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59年),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呢?
当然是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了。1960年给定的两个题目就是这样,一个叫《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另一个叫《中的新事物》。
从1961年开始,作文题目不再提了,而是换了一种政治思想教育方式。
比如《学习著作以后》(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了我》(1961)、《说不怕鬼》(1962)、《雨后》(1962)、《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1963)、《五一国际劳动节日记》(1963)、《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4)。
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的题目《说不怕鬼》。
早在1959年春天,让有关人员编纂一本《不怕鬼的故事》,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挑选那些人和鬼作斗争的事迹,比如著名的“宋定伯捉鬼”,就是一个名叫宋定伯的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骗出了鬼的弱点,结果鬼变成了一只羊,被宋定伯给卖掉了。
编这本《不怕鬼的故事》是有用意的,这里的鬼,一是指国际上的“大合唱”,二是指国内的困难和障碍。该书于1961年10月出版,而当时苏联、美国都在支持印度与中国较量,但这些“小鬼”是无法吓倒中国人民的。
于是在1962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了《说不怕鬼》这个题目。不过伴随着1966年特殊运动的开始,高考也戛然而止。
此前一年的作文两个题目是《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谈革命与学习》。前一个题目与越南战争爆发有关,而后者似乎已经隐隐预示了国内后来的一段特殊岁月。
1977年,高考得以恢复,并在12月份举行了考试,由于时间关系,各省市这一年的高考基本上都是自己命题,所以作文题目各式各样,但这些题目依旧有很强的政治彩。
比如河南省是《我的心飞向纪念堂》,上海的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吉林省的
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与吉林人民心连心》,山西省的是《心里话儿献给华主席》等等。
到了1978年,全国高考再次统一命题,作文题目自然也归于统一,题目叫《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里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是指中国的发展速度,也就是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从1980年开始,以往的命题作文开始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地位上升,所谓的材料作文就是给一段材料或者漫画,让考生自主发挥,而当时这些材料的基调多数都会指向改革问题。
比如1980年作文材料给的是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含义是既要高瞻远瞩,也要脚踏实地,戒骄戒躁。
1981年给的是毁树容易种树难,1985年和1986年也都和环保问题有关。这背后就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显现。
与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反思的同时,作文命题也开始强调人的思辨性。
前面我们曾提到1954年、1955年的作文题目和报考志愿有关,1989年的作文同样如此,但相比三十多年前,新时代的作文不再否认报考志愿时的困惑和苦恼。
1991年的作文,更是让学生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进行讨论,不再是过去整齐划一的论调。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考生在高考中要写的作文主题,从过去的国家政治为主,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生、生活感悟、道德品质等内容,其背后反映的就是社会日渐开放,人们思想文化多元化。
从新世纪开始,新的话题作文开始出现在考试中,虽然与材料作文相比,二者都有一段材料,但话题作文比材料作文更加开放自由,允许学生自主决定立意,自己选择问题,自己拟定题目,仅仅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因此人们也称之为“三自一不”。
同时各省市的高考试卷也开始实行自主命题,以2002年的北京为先声,全国统一命题的格局被进一步打破,(注:上海1985年开始)随后教育部也开始大范围推广分省命题,这种情况下作文题目也就愈发多样,很难再一以论之。
不过在结合政治、社会、人生、道德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趋势没有变化,但与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主流的、正确的基调依然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我们以新出炉的2021年高考作文为例,北京卷作文给出了一段话,要求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像这样的题目如果要让一个在网络上浸淫多年,生活颓唐的中年人来写,多半会感慨生不逢时,还会借机对北京高考的地域特殊性发一番感慨。
这样的观点如果是一个学生在试卷上写了出来,那么多半他的作文分数不会有多高。
而且可以想见,无论是近七十年前,还是七十年后,这样的文章都不会受欢迎,从这一点来看,高考语文作文尽管年年都有不同,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好像似乎又从来都没有变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