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文本解读
《亡羊补牢》之文本细读
亡羊补牢课文众所周知,《亡羊补牢》是一则古代寓言,出自《战国策》。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课文总共五段,主要是讲了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清楚丢羊的次数,丢羊的原因,丢羊人的态度与变化。其中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与养羊人之间有段对话,可通过分角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他俩的心理世界。尤其是那句“还修羊圈干什么呢?”得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又”,很值得琢磨,仿佛在敲响警钟,不经意地让养羊人大彻大悟。
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总是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那么让学生概括故事,或者复述故事就很有必要。小故事大道理的文本特点,需要紧扣故事内容来理解隐含的寓意。寓言的道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比如抓住“后悔、不该不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
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不该不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再看看养羊人的行动:“赶快”、“结结实实”;还有“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从而学生水到渠成地悟出寓意: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算不晚。并且真切地感知了它的正确性。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或自身经历,丰富他们关于运用本寓意的思想方法。
提到关键词,你可能会问:本课中又有什么值得品味的关键词呢?这只是一个简短的寓言
故事,课文既没标上出处,又没写明作者。不像名家名作一样,大有嚼头。就连一般的知音体、读者体美文,都比不上。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也没有好词佳句。但简短也有简短的优势,我们的目光不一定要集中在哪些美词美句上。那么,我是提取了哪些词语,对事件加以还原的呢?下面以两个词来谈一谈。
一是“劝”,通过发酵“劝”,还原人物的动作、语言。
第一天当养羊人发现羊丢失后,街坊这样劝丢羊人: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对街坊的好言相劝,丢羊人是这样的反应: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