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审题立意指导及满分作文2篇
中考作文《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审题立意指导及满分作文2
2022年江苏南京卷中考真题
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探寻、小议)身边的文学踪迹”为题,写篇文章。(45 分)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审题立意】
2022年南京中考作文题很有文化也很有地域特,南京被列为“世界文学之都”,文化资源丰厚,文学成就卓越,文化名人荟萃,南京在全国文学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夫子庙、随园、南京古城墙等等,这些都可以引发学生抒发感想,发表议论。对于喜欢历史,有文化底蕴的考生来说,可以纵横捭阖,一气呵成,大多数同学也可以到话题,从某一个方面进行阐述。不仅让考生有话说,也能考出区分度,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审题难度集中在题目后半部分,如何理解文学踪迹?踪迹的含义是行动所留下的痕迹。文学
踪迹其实包含的信息很宽泛,可以写城市发展的轨迹,可以写某座建筑或某个人留下的踪迹。比如,在杜牧、朱自清等诗人或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寻秦淮河的踪迹,体现南京文化背景下的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还要注意“身边”这两个字,最好涉及一些南京的历史遗迹及人文故事。经常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了解南京历史文化的同学,应该有话说。本次的作文题具有一定挑战性,想要写出高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立意角度一: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秦准河。两千多年来,厚重的人文积淀,随着河水翻卷沉浮,在阵阵涟漪中不断荡漾出璀璨的光影。在东水关旁,矗立着朱自清和俞平伯的雕像,1923 年8月,他们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目,各作一篇散文,因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立意角度二: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文学之都孕育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巨匠,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谢朓到千古诗仙李白,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汤显祖到曹雪芹,从鲁迅到巴金,这些文学大咖都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南京也涌现了一大批当代文学名家。无论是创作了诺贝尔获奖作品《推拿》的毕飞字,亦或是获得曼布克亚洲文学奖《河岸》的苏童,他们书写着南京的故事,表达着对南京的热爱。
立意角度三: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南京山盘踞,霸气无比!南京城帝王气究竟从何而来?从地形上看,南京东有紫金山,巍峨壮观。南有牛首山、将军山,秀宇层明,松岭森阴。西有秦淮河、石头城,山水兼备,北有覆舟山,气象雄伟。南京似乎生来就有“王气”。从楚威王埋金镇其王气;到秦始皇凿钟阜断其王气;再到诸葛亮登高望其王气,虽是附会之说,但斗转星移,王朝更迭,“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说法却流传了下来。
【满分作文】1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流水似的时间无情地带走了我的童年,我的懵懂,我的稚嫩......却带来了青春。我喜欢安静的感觉,喜欢一个人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领略故事,品味文学。
茶余饭后或闲适无人之际,我都会窝在摇椅上,沏一杯茶,捧一本书。每当这时,父母总是笑我像个老年人一样。可是他们不懂,书中的世界是充满惊喜和想象的。我特别喜欢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篇看起来简单朴素却能给人极大震撼的文章,这也是一篇跟南京特别有缘的课文,朱自清运用白描手法,将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表达得真切浓郁。我读着
这些优美的字句,沉浸于一个奇妙的意境,在这个安静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享受着阅读的时光,慢慢地陶醉于一字一句之间。
《背影》故事的发生时间是1917年,20岁的朱自清由南京启程前往北京上大学,父亲朱鸿钧在浦口火车站送他上车。那时的朱目清“真是聪明过分”,父亲为他的行李跟脚夫讲价钱,儿子却嫌亲说话 “不大漂亮”;父亲给他挑了靠车门的座位,铺好大衣,入属托茶房照应,儿子心里却暗笑父亲“迂”;人家怎会听你的,“爸爸,你走吧。”直到看见父亲为了买几个橘子而用力的背影,才明白父亲的拳拳之心......父亲深爱着儿子,儿子也深爱着父亲,只是因为一些事情,闹得长期不和。后来父子冰释前嫌,《背影》这篇文章功不可没。
是的,我们渐渐地长大,有时候会偶尔嫌弃父母的言行,觉得他们做事不甚令人满意,不如自已懂世故,办事也不太漂亮,但是,父母之爱,纵使默默无言,也依然会被我们看见。父爱如山亦如水更是令人动容。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与千年前的圣贤进行着跨越千年的精神碰撞,勇敢地吐露真情,汲取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可以得到精神的抚慰,也可以走出痛苦和黑暗,重新获得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袁枚说过:“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而苏轼也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持续地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涵养心性,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满分作文】2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大风起兮云飞扬,家住六朝烟水间”,南京一六朝古都,人杰地灵,文章之盛,令人瞩目。
我拜访过夫子庙,瞻仰过状元楼,攀爬过牛首山,在读完《范进中举》后,我又神往“吴敬梓纪念馆”了。
在一个六月的周日我出发了,一路上且赏且行。不必说雕梁画栋,更不必说飞阁流丹,古今的文人故居已让我的身心徜徉在南京古韵中了。
过了平江桥,踏过大石坝街,过十字马路,“吴敬梓纪念馆”就在眼前。待至近处,一扇紧锁的门矗立眼前,门下却是鹅卵石,尽显不凡。这样的独特风格倒契合《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巅峰的地位了。我沿着这扇紧闭的大门向东,半人高的竹子围墙,一直指
引着我。约摸两分钟后,我到了“吴敬梓纪念馆”的正门。正门前,有一座吴敬梓先生的雕像,只见他身穿长袍,体瘦面朗,仪态轩昂,右手按在平展于石面的书页之上,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前方,表现出狷介豪放、不慕名利的刚正气质。
趋步门前,只见一方“吴敬梓纪念馆”匾额悬挂在门楣处,里底金字,银钩铁画,一副楹联分立两边,道是:“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这副楹联分量着实重,它概括了吴敬梓的一生,上联是说,吴敬梓大半生困顿,下联则指他花费十年时间写就了杰作《儒林外史》。从上联到下联,中国很多杰出文人的经历都在其中了。生活中的磨砺总会经文人的生花妙笔转为传世佳酿。
入得馆内,一个展柜出现在眼前,名曰:“吴敬梓与他的时代——明清儒林意趣。”展柜中央是明清家具的展示,西面是秦淮河历史的展示——从上古到六朝、明清,再到近代,让我感叹秦淮河历史的绵长,内中还有东吴建业图和东晋建康图,展现着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展柜东面,则是《儒林外传》各个版本的展示,足见人们对《儒林外史》的喜爱。我想人们爱书如斯,当是爱这本书的深刻,也是对吴敬梓以如椽巨笔剖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深沉抚慰苦难深重的民族心灵的敬仰。
离开“吴敬梓纪念馆”时,一出熟悉的皮影戏正在上演,演的是吴敬梓“绕城暖足”的趣事。我领首一笑,为其点赞,南京城人文荟萃,是该用多种生动的形式好好宣传一下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