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1、通假字: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吾孰与徐公美(代词,谁,哪一个)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1.孰 2.上
孰视之(形容词,通“熟”,仔细)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送上,呈上)
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 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以……为美)
问之客曰(代词,代指这件事) 4.美
3.之 孰视之(代词,代指徐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形容词,漂亮,好看)
四境之内(介词,以)
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无实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朝服衣冠(读zhāo,状语,在早晨)
5.于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6.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读cháo,名词,朝廷)
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 皆朝于齐(读cháo,动词,朝见)
3、词义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3.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6.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7.王之蔽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4、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长,这里指身高; 今:修理)
2.窥镜而自视(古:照,看; 今:偷看)
3.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4.能面刺寡人之过(古:指责;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5.能谤讥于市朝(古:议论; 今:讽刺)
6.臣之妻私臣(古:偏爱; 今:自私)
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国君旁的侍从; 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
8.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 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9.朝服衣冠(古:穿戴; 今:衣服)
5、重点解词:详见书本笔记
6、重点句子及翻译: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翻译:(有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翻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更是(感觉)自己远不如徐公美。
3.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翻译: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宫里的嫔妃和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满朝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5.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6.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命令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然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7、内容理解: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这一段是文章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
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3):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8、写法分析:
1.结构精巧,上下关照。
本文被人称赞的是结构上的“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是这两个字,一是“思”,二是“善”。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益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剪裁巧妙,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看,讽谏写得详,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的事写得略,只是抓住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
3.语言形象,繁简适度。
邹忌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三问,既表现了邹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语意完全相同,但感情彩却大不一样。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用“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代替了三个“美我者”。如果在这里在照上文重复一遍,必然使人感到索然寡味。再如齐威王的回答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威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