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新桥中学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十恶不赦
B.乞人不屑 不屑置辩
C.所识穷乏者 穷冬大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理解:文章开头,孟子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因为熊掌更为美味而选择熊掌。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舍生取义”思想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献身精神,它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慷慨壮歌。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担当精神是如何在邓世昌身上体现的。在当今社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精神的。
(链接材料)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二十年夏① , 日侵朝,绝海道。世昌乘致远② , 最猛鸷③ , 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④ , 世昌誓死敌。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
——《清史稿·邓世昌列传》
注:①二十年夏: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②致远:致远号巡洋舰。③鸷:凶猛。④罄:用尽。
2.阅读
季 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 ,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释】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D.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时殿上皆恐________
②人有言其贤者________
③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3.阅读
【甲】《曹刿论战》(略)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战于泓②之阳,楚人济③泓而来。有司④曰:“请迨⑤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③济:过河。④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⑤迨:趁着。⑥陈:同“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伍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________
②忠之属也________
③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________
④然后襄公鼓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阅读【甲】【乙】两文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________
④予子冠履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①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注】①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
②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
③援疑质理________
④盖三年不窥园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孝景时为博士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弗之怠从 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相与步于中庭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奏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 , 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