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释]出亡:失国后逃亡。      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侍御:侍从妃子。     谄谀:奉承拍马。      卒:终于。
1         解词。
1)臣之妻私(       )臣
2)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吾知所以亡(         )矣
4)侍御数百人,被(      )服以立
2.译句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5.从上面甲,乙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解词
1)今齐地方千里                 2)时时而间进
3)使烛邹主鸟而             4)请之以其罪而杀之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3.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三)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及,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③陋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 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②夫子:晏子。   ③仄陋:狭窄浅薄。   ④维:维系。  ⑤弼:纠正。 
1.解词
1)宫妇左右莫不        2)时时而
3)高缭之夫子三年        4)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可乎
2.翻译句子
1)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
 
2)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3.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 
                                     
         
 
附比较阅读题答案
(一)1、(3)灭亡(亡国)(4)通“披”穿  2、(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3、(1)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2)使用排比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3)语气委婉,使对方受到启发。(4)处处为国着想,晓以利害。4、齐威王有邹忌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宋昭公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5、示例:(1)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2)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谄谀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二)1.(3)逃跑(4)列举 2.(2)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 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3.广开言路(纳谏)、  不杀烛邹。 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
(三)1.(3)侍奉(4)道义   2.(1)命令刚下达,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2)高缭在晏子那里做官,晏子赶走了他。 3.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高缭: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启示: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
(四)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解词
1)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来何苦沾衣如此
4)如者三旦                       
2.翻译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请从两篇短文中各出(归纳)一个成语。( 2 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4.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五)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