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美于徐公
C.今齐|地方千里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 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 的方式。
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1.①蒙蔽 ②发扬光大 2.臣子的妻子偏向臣子;臣子的妾害怕臣子;臣子的客人想要向臣子求点什么;都说臣子比徐公漂亮。 3.C 4.讽谏、直谏 5.略(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③;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④;各死其处。田父⑤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⑥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⑦将休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韩子卢:犬的名字。②东郭逡:兔的名字。③环山者三:绕着山跑了三圈。④罢:同“疲”;与前面的“极”和“废”意思相同。⑤田父:农夫。⑥以顿:以同“已”;顿:困顿、疲弊。⑦谢:辞谢、辞退。
6.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臣之妻私臣 私
②今齐地方千里 方
③时时而间进 间
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
7.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
8. 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答:
9. 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差异?从劝谏的效果看;二者又有何差异?(4分)
答:
6. ①偏爱 ②方圆;纵横 ③间或;偶然 ④快;急速(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 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狗和兔子都疲惫到了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 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4分;各2分)
9. 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
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共4分。第一问2分;答对“异”和“同”的内容各得1分;第二问得2分;能分别答出与“主动”和“被动”相近的内容即判对;各得1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⑤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臣之妻私臣 (2)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2分)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2分)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答案】1.(1)偏爱(2)当面 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1)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2)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3)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4)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齐国
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道谏言。 5.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15分)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王曰:“善。”乃下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瞎;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朝服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10.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2.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2分)
【乙】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14.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3分)
(1)
(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