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
(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注释】(19)诚知:确实知道。(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21)地:土地,疆域。(22)方:方圆纵横。(23)宫妇:宫中的姬妾。(24)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25)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6)之:音节助词,不译。(27)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翻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2.第2段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4)“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指名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3.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宫妇左右    私王
    朝廷之臣    畏王      王之蔽甚
    四境之内    求王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自然段。
    4.提问:“王之蔽甚矣"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5.追问:邹忌怎么敢对齐威王下“王之蔽甚矣"这样的结论?
    明确:邹忌敢下此结论的原因有二: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
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导读第3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3自然段。
    王曰:“善(28)。”乃(29)下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 
    【注释】(28)善:好。(29)乃:于是,就。(30)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31)受:给予,付予。(32)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33)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4)时时而间(ji
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35)期(jī)年:满一年。期:满。(36)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翻译】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2.第2段诵读指导:(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2)“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3.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
    家事国事
    4.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明确: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5.提问: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
    明确: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6.提问:“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1)“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2)“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3)“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7.提问: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1.探究:邹忌劝谏技巧高超,高在何处?
    甲生: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乙生: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