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级数划分标准
地震级数划分标准
一、地震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震级越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也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和地方震震级(Ml)等几种,在大多数情况下,Ms是最常用的震级,本书也以面波震级为主要介绍对象。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创立的里氏地震规模,其分级标准如下:
1. 弱震: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 有感地震:3-5级,人有感觉,但无破坏发生;
为什么会地震3. 中等强度地震:5-6级,可发生破坏性地震,人可感觉到明显的摇晃,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强震:7-8级,会发生较强烈的破坏,人感觉到剧烈的摇晃;
5. 大地震:8级以上,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地面的剧烈运动会导致山崩地裂等严重后果;
6. 烈度:烈度不只和震级有关,也和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烈度大,震源深、震级小则烈度小。
二、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是影响烈度的重要因素。震源深度浅的地震,地表及建筑物受破坏大,反之,地表及建筑物受破坏小。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60公里以内)、中源地震(6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破坏性最大的是浅源地震,有时甚至会毁坏整个城市。
三、地表地质
地表地质不同,对地震的抗性也不同。比如山区的河谷两岸岩性松散、高角度断层多、新构造隆起影响大的河谷地区均是地震易发区;反之,河谷两岸岩层完整、岩性单一、坡度缓、侧压力小、地下水位低或埋藏较深的地区则不易引发地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