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松文化
李永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前言
京剧《沙家浜》的同期声
我们刚刚听到的是现代京剧《沙家浜》里边指导员郭建光的一段唱词,郭建光在这段唱词中,以泰山顶上一青松,号召新四军革命战士,要不怕敌人的摧残,不畏艰难困苦,保持坚强的革命斗志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郭建光为什么在这唱词里边要以青松作为形象、作为比喻,为什么不以其他的事物?因为他在这表达的是要求战士们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我们平常说,意志坚如钢,意志坚如钢铁,郭建光为什么不说要学那洪炉炼出的一块钢,而用青松作为比喻、作为号召,这就与我们中国人对松的情结,中华民族松的深厚的文化密切相关。
一、松文化形成的过程
松树是人们常见的树种,它遍布世界各大洲,但是唯独我们中华民族对松树情有独钟,在千百年的历史
文化中,造就了深厚的松文化,在形成深厚的松的文化的过程中,有一些趣闻轶事,比如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这在古代的典籍里面有所记载。
(一)古代典籍中的记载
相传秦始皇到泰山去祭祀,忽然碰上大雨没有雨具,只好躲避在一棵茂密的松树之下,因为这棵松树遮风避雨有功,所以秦始皇就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大夫是一种官职,在古代先秦的时候,卿、大夫这都是官职,都是臣子,卿是第一等的臣子,大夫是第二等的臣子,也就是第二等的官职,这是一个故事。
再一个故事,相传唐僧到西天取经之前,他在灵岩寺,就是现在山东济南所属的长清县灵岩寺院,在出发之前,他在寺院里边,用手摸索地那松树的顶部,就发了一个誓愿,说我到西天取经,时间很长,我走了以后,树枝应该朝西生长,那么我要回来的时候,树枝应该调换一个方向,朝东生长。唐僧取经一去17年,他的弟子也记住了他这一句话,果然过了十几年以后,树枝忽然转了个方向,朝东生长了,他的弟子都纷纷议论说,师傅要回来了,
果然不久唐僧就回来了,这是中国松文化里面的几个趣闻轶事。
(二)作家、艺术家集子中的松树
1.作家散文诗歌中的松树
翻开我们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以及作家、艺术家的集子,就可以发现,在散文诗歌中,经常有描绘松树的诗句,或者时而有描绘松树的专篇。而凡是提到松树,总是流露出欣赏赞美的感情。
比如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像左思、陶渊明、王维、李白、刘禹锡、贾岛、孟郊、柳宗元、皮日休、李商隐、杜牧、司马光、苏轼、孔平仲、戴复古等人,这些大家多数都熟悉,在他们的诗篇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孀下杰”。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商隐的“有风传雅韵,无雪赋幽姿”。还有孔平仲的“秀媚山暖,孤标摩斗魁”,斗魁就是指天上的星星很高,这些诗句对松欣赏赞美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作为在专篇在南齐的时候,王锋就有《修柏赋》;唐代的李德裕有《金松赋》、谢偃有《高松赋》《高偃赋》、王勃有《涧底寒松赋》;宋代的徐铉有《松赋》、徐积有《大林赋》,还有一位无名氏作者有《幽松赋》;明代的刘基,著名的散文家,他有篇散文叫做《游松风阁记》,专门写松树的形状和松树,和风吹来的时候发出那种微妙的声音,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带有鲜明感情彩的辞藻,对松树作了描绘和赞美。
2.画家笔下的松树
在古代的绘画中就更为突出,在流传至今的古画中,五代的巨然,宋代的郭熙、宋徽宗、夏圭、李嵩、刘松年,元代的吴镇、高克恭、黄缙、朱德润,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陆为、陆治、吴彬、王綦溪、董其昌,清代的王辉、恽寿平、张鹏冲等等,近当代的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何香凝、刘海粟、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等,这些著名的画家和国画大师,他们的山水画中,必然有苍松出现。
我们可以来看几幅画,这一幅是明代早期著名的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上边这一显著突出的部位是描绘的青松的形象,其他的山峦和山峰上,也有松树在内,这是一幅。
再有元代的大画家吴镇,他画的一幅山水画,松树也在很显著的位置出现。
这一位画家,是清代的恽寿平,他的这幅画里面,在山下这是苍松,在山顶上也是一棵
苍松。刚才说的这是专门擅长画山水画的画家,他们的画面上必然要出现苍松。
这是明代唐寅,唐伯虎的一副山水画,唐伯虎本来是以画仕女人物画擅长,但是,他在这幅山水画里画了两棵挺拔、直立、茂密的苍松。
又比如齐白石,著名的国画大师,大家都熟悉,他是以画花卉鱼虫为擅长的。但是,他在这幅山水画里面,最显著的突出的位置,也画了青松。
还有这是何香凝革命老人,画的一幅山水画。何香凝本来是擅长画梅花、画老虎的,这幅画是她和她的儿子廖承志合作的,廖承志画的人物,何香凝画了苍松,送给了周总理。
至于那些一般的画家,无名氏的画家,他们在山水画里面,画松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画面中,凡是有山有水,几乎是达到了无山不有松,无松不画山的地步。而且,松在画面上,必然处于显著而突出的位置,或者是松的形象的本身就是这个画面的主体。
这是一位叫林妹珠的女士,画的一幅东方红的画,送给周恩来周总理。旭日在东方升起,但是,最突出的形象,在最重要的位置,是这棵苍松。这是刚才讲的山水画。
那么在非山水画的绘画中,比如,庭院生活的画面中,是不是也有松树,回答也是肯定的。
画松在中国古代的画中,特别是山水画中,是有普遍性和突出性的。松不但在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名不见经传的民家作家艺术家的笔下,同样重要,而且更为普遍。比如在民间的雕刻之中,在故宫曾经珍藏有一件民间雕刻的艺术品,上面是用玉石刻的,一个高僧在山洞里面面壁修炼,洞门之外就是一棵高大的松树。
(三)当代领袖人物笔下的松树
在并非是专业作家和艺术家的当代的领袖人物中,主席写下了“暮苍茫看青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这样著名的诗句,并且他以松树的坚定性,勉励共产党人,教育共产党人。
周恩来总理在《雨中的岚山》的诗句中,特别对松树描写了一笔,他生前又最喜爱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客松那幅画前与外宾合影。
陈毅元帅对松更有特殊的喜爱,有深厚的感情。他曾经发出了“青松恨不高千尺地”的呼声,另外在一首专门写松的诗篇中,就是《冬夜杂咏·青松》中写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表现了不畏摧残打击、不惧艰难困苦、坚贞不屈的革命斗志,和高洁超尘的道德情操。陈毅元帅这首诗写在1960年冬,1960年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怎么的,在国际上,西方的势力、苏联的势力和其他各国的一些势力,
鼓噪、叫嚣、;在国内,我们碰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困难重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元帅用这首青松,抒发了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斗志和高尚的情操。陈毅元帅抒发的是不是仅仅是个人感情呢?当然,他的诗是他的个人感情,但是,又不仅仅是限于个人感情。在我看来,实际上这首诗描写青松所具有的品格精神,是表现了整个的共产党、表现了我们的国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高风亮节,所以这首诗一经发表,立即万口传诵,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确确实实对松柏有着浓厚的情结,并且形成了松的文化。
二、松文化的内涵
(一)松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核
那么这种松的情结、松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精神实质和内核是什么?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古代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共处共存中,接近观察熟悉了松树,发现了它的品格特性、审美价值,并且与自身的人文观念结合起来了,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松的情结和松的文化,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的松文化的灵魂核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二)松文化的审美内涵
1.高大挺拔的崇高美
松文化的鲜明内涵有这样几点,第一点是高大挺拔的崇高美。松柏那挺拔直立的树身,那郁郁葱葱高耸如云的巨大的树冠,显示出它具有庄严崇高之美。
在距今3000年的诗经中,就有“松柏丸丸,松桷有挺,松柏斯兑,松桷有写”等诗句,反复赞美松的端直高大。
在古今的绘画中,画面中的松树或在山野、或在庭院、或是人在松下、或者是旁无人踪,都被放在显著突出的位置,都被描绘得高大雄伟、遮天蔽日,以显示其崇高之美。松树外观的高大,端直和超的实用价值构成了它的崇高美。就是这样,与诗人的精神渴求交流在了一起。
2.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第二点,凌霜傲雪的坚贞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花纷谢,草木凋零,唯有松
树,枝叶青翠茂密不改,卓然挺立依旧,充分显示出它耐得住酷寒,经得起摧残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指出了松柏的这种品格和特性,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植物学的分类上来说,松柏不是同一个树种,但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是松柏并提并举的,因此,孔子用这句对松柏的品格、特性的赞美之词,来启示他的门人弟子,这句话深含了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的潜台词。
在《庄子》这部书中曾经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蔡两个国家的时候,遇到了缺粮断炊的困厄,他对弟子们说道:“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后茂也”。孔子的这段话,首次将松柏的品格特性,与人的艰难困苦的遭遇和品德修养,明确地联系了起来。
他以上的这两段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松文化审美内涵的源头。
人们不仅以松的坚贞品格赞扬别人,也用来自我赞赏。南朝梁朝的文学家江淹,在《知己赋》中对朋友写到:“我筠心而松性,君金采而玉相”。筠是指竹子,他自己的心像竹子那样正直,而个性像松一样那么坚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赞扬。作者认为,非松树的坚贞美,无以形容自己的个性。
当然,不管是赞人还是自赞,都同时对松树进行赞美,所以,自古至今有许多作家、诗人直接赞美松树本身。
不同的朝代或者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潮流中,作家诗人对松的坚贞美的表现有侧重点不同,或者境界的不同。
东晋的陶渊明,憎恶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厌倦官场生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在诗歌中,称赞松树说:“爱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其实,是借松树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自守的思想感情。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回到家园看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就像见到老友那样感到欣慰;他拄着拐杖,到家园外漫步的时候,抚孤松而盘桓,对松树像对亲人那样,流露出亲切之情。陶渊明这些诗句的意蕴,颇能代表当时归隐风尚中,一些诗人们松文化情节侧重点。
在古代的画家的笔下,也有与诗文作家相类似的情况。有的画家描写山上的老松“满身斑鳞、疤结裂痕”,
可依然呈现出枝叶并茂,昂首天外的姿态。又有的画家描写风雪严寒中,苍松挺拔而立、郁郁葱葱,依然保持平日的本。这些描写都将松树的耐得摧残困厄,冷霜熬雪坚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松树的诗句
同样,也有许多画家以平远山水疏淡林木(林木里边包括松树在内),抒写自己在远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