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之梳理与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但从17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却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公元6 世纪到17 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日本学者汤浅认为,一个国家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所占比例超过25%,即可被认为是世界科学中心。由此可见,那时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学中心。另有学者表示,若古代就有诺贝尔奖,那90%的诺贝尔奖项都要颁发给中国人。然后到了19 世纪,中国所占比例却骤降至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呢?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觉得上述现象不可思议,于是提出科学史上闻名的、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的疑问,“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就吸引了许多国家一大批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参与解题。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难题的解答仍未求得共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但事实上,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科学领域依然是鸿沟难逾。这就是说,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一、对“李约瑟难题”解答的代表性观点
自1948 年“李约瑟难题”问世以来,学术界围绕李约瑟提出的难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笔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一) 李约瑟本人对问题的解答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释,李约瑟本人有许多可贵的见解。他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李约瑟从地理因素角度解答道:“欧洲像一个岛,周围大海环绕,这一切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船队的活动。与此相对照,中国有幅员辽阔的大片土地,非常适合从事耕种活动,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文明,并不会使人感到惊奇。”他从经济和制度角度解答道:“要阐明中国社会未能发展近代科学的原因,最好是从说明中国社会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着手”。
张峰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述了李约瑟本人对难题的解答:“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非常适合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术和科学
家们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故而落后了。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科学便诞生了。”
(二) 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且至今都有深远的影响,以此作为切入点解析李约瑟难题,也就成了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之一。易方指出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之所以没在近代中国发生,与中国传统儒学有关。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保守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没有从自然角度去认识,而仅仅寻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忽略了二者的主次关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
黄金辉指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将科学视为末学,却将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和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视为显学,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道家、法家对科学也持否定态度。墨家虽然重视实践,对自然科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以至于后来销声匿迹了。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无法摆脱儒家文化的影响。
(三) 中国科举制度的制约
1998 年,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把“李约瑟难题”归因于科举制度。他说:“1600 年到1900 年,中国是抗拒西方科技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科举制度的要求中,只有人文、道德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学说,缺乏自然哲学和逻辑思维等等。”可见他是承认科举制对近代科学产生了阻碍作用。卢小驰也从科举制度的消极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伦理上有所作为,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可能培养出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 重实用轻理论的影响
有学者分别从西方科学、思维方式、数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科学重实用轻理论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文化对经验的偏重和对实用技术的研究导致了中国传统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探讨却被忽视了。
如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历法的推算占了很大比重,观测资料主要是用来编制日、月和
五星的回合周期;地理学的研究是为了满足战争、生产和生活之需;农学的研究是为了农业、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而医学的研究则是为了祛病强体;数学研究如《九章算术》中数学计算虽然很出,但只是有关数学运算的经验总结,没有从这些实际问题中概括出定理定律来,只能算作经验,不能称作是定理定律,因为没有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认识主体没有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概括和抽象等各种思维过程把经验提炼成科学。中国传统科学的研究并不像古希腊人那样是以定理、公理为基础建立理论,缺乏理性意识,缺乏理论性创新,实用性限制了科学理性的形成。实用理性只关心表象化的自然现象和自身的关系,不关心背后的支配原因,更不关心体系理论的形成。
古希腊人热衷于对科学理论的研究探索,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了想脱离愚昧,显然他们为了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在他看来,“求知是人的本性”,欧几里得在对点、线、射线、角等23 个概念定义的基础上,从五条公理和五个假设出发,经过一系列逻辑推理,上升到完美的理论几何体系。换言之,西方科学通常都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出现,重视理论的研究,这是近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自己的观点
(一) 思维方式的问题
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这个词语的,科学是个外来词。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概念和定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所以中国人的意识中不会形成科学,而西方人更注重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和抽象等思维方式。虽然我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方面成就显著,但是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系统性的知识和严密的理论,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所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二) 生产方式的问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科学的产生,就是说生产方式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由于受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主要靠发挥原始共同体的集体生产力,创造出一定的剩余产品。劳动者只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就可以从事基本劳动。科学只是游离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纯智力活动,而从事这种活动的主要人员是巫师、僧侣。由此可知,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科学产生的前提下,中国未能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没有科学成长的土壤,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所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三诺贝尔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社会意识的问题
就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而言,对我国近代科学起到了阻碍作用,笔者同意有些学者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有些学者的观点不是很全面,独尊儒术发生在2000 年前的汉朝,但是近代科学是产生在16 世纪,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即使儒家思想有影响,为什么中国在近几百年没有进行全面的改革让近代科学在中国出现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欧洲发生第一次科学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时期,沉睡在“天朝大国”的思想中,封建制度正在走向没落。清朝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思想上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大兴,许多知识分子遭到迫害;政治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即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和交流,这种落后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最终东方落后于西方。
总结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去理解这种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挖出深层次
的问题,从而寻求中华民族更好的发展途径。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几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近代落后的原因需要当今的国人去总结。有人说中国人并不适合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人不能够在科学上有卓越的成就。尽管中国本土至今为止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华人也在科学界崭露头角。有多位华人已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过诺贝尔奖,这说明中国人是有这个能力的。至于什么时候在中国自己的国度里培养出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卓越科学家,这实际上也是和“李约瑟难题”存在一定的联系。究竟我们的问题在哪?这需要更多的学者寻求真正的根源所在。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国势的日益强大,这一天终究不会久远!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王玉苍,《科学技术史》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6】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学习了自然辩证法之后,我了解到西方文明一方面来源于古希腊文化、一方面来源于宗教,使我对这两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收获颇丰,我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课程不要安排在一起,过紧的课程知识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另外在课外阅读有新的想法时,也无法与老师及时取得联系,加以探讨,建议在深圳配备专门的哲学系老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