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大国的基石诺贝尔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数年前我写过一篇《大国的基石——超级机器》,阐述了大国必须有很多诸如8万吨模锻压机、天河超级计算机之类的超级机器,否则一个大国永远成不了强国。既然是大国基石,当然不止一块,比如数学也是大国的基石。一个大国,不光要出些世界级的数学大师,而且需要国民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具备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说对一个大国而言,数学应该在诸多学科中显得耀眼,因为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更是思维的锻炼。数学强不能保证国家一定强,数学弱则可以肯定该国强不了。我指的是大国,麻烦你不要拿某某小国为例反驳我。
苏俄经历了一战的严重国力消耗,经过了持续的内战消耗,并被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突袭了66个机场1200架飞机,苏联西部的空中力量几乎被彻底摧毁,以至于被德军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就是这样一个即将完蛋的国家,硬是惊天逆转,终于第一个杀入柏林。其中的原因自然不是几句话能简单概括的,但苏俄的数学强国地位肯定是重要原因。数学强,其他门类的学科一般是不会差的,这是数学的性质决定的。
斯大林疑心超重,自然不会完全相信希特勒的“德苏友好”。在德军发动突袭前,斯大林是
下达了警戒命令的,但很多作战单位还没有收到命令,偷袭就发生了,1200架飞机绝大部分来不及起飞就炸没了,不是一般的惨重。但是,苏联不光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而且有先进的技术,新式战机很快就补充到前线,客观上相当于希特勒帮斯大林提前将苏军战机更新换代。
俄罗斯科学院于1724年在圣彼得堡成立,至今有19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类的11个,人文社科8个,若数学有诺贝尔奖,那就更多了,光是20世纪,苏俄就诞生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的数学家。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斯大林秘密培养了近100万名数学家。现在知道中国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在向俄罗斯购买航空发动机吧?虽说苏联解体后一大批数学家迫于生计被外国挖走了,但苏俄的老本还能啃一段时间。
数学不光是实用工具,而且还是思维方式的锻炼。门捷列夫是世界级的伟大化学家,这里就不多说了。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中国一些反体制人士推崇备至,但他是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的高材生。我不太喜欢索尔仁尼琴,但说句难听的话,将索氏和中国人熟知的那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较,含金量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一个24K,一个18K。当然,两者都是金子。
说数学是思维的锻炼,可以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三聚氰胺事件后,卫生部发布了三聚氰胺限量标准,于是有一帮人跳起来骂娘,说什么对三聚氰胺就应该“零容忍”,政府怎么能鼓励在牛奶中加入适量的三聚氰胺呢!这类言论几乎都是出自缺乏最起码科学常识的人之口,理工科出身的人都知道客观上不可能做到让三聚氰胺的含量为零。所谓的“抽成真空”,并非真的一无所有,只不过气体含量极低而已。铁和铁的氧化物不具有挥发性,这是常识,但事实上将铁片靠近鼻子是能闻出一点气味的,这说明有那么几个分子发散到了空气中。
不是每一位科学家都是数学大师,但每个科学家的数学水平都必须很好,没有黎曼几何就没有相对论。不是每个国民都需要用到数学,但每个国民都必须经过数学思维的训练,否则一旦跨出他所属的领域就容易闹笑话。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时代特征,因为当今的世界已经跨入了科学时代,科学的标准才有可能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而且其正确性是得到时间验证的,例外的情况可能会有,但绝对很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