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火了,文物如何借力“出圈”?
作者:***
来源:《科学导报》2022年第09期
风靡于年轻体间,且文化氛围浓厚的考古盲盒,成为“90后”“00后”走亲访友的年货选择之一。备受关注的盲盒,成为文物“出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甘肃省博物馆于去年11月线上线下推出“丝路探宝”盲盒,内含彩陶、青铜器,及对应迷你考古工具,集考古、修复、彩绘于一盒,需玩家亲自动手将“文物”挖掘出来,修补之后将“文物”上的纹路重新描画出来。
“丝路探宝”盲盒内容丰富,围绕“有趣”“有用”“有文化内涵”来做文章,用开盲盒的形式模拟了考古的未知性,是识别度高、形象鲜明、较高颜值的时尚产品。该款盲盒致力于让玩家体会到更多“探宝”乐趣,学到更多文物知识,成为一种传递文物知识的载体,一经推出便蹿红网络。
迷你小盲盒怎么做 对年轻玩家而言,丝路、敦煌、铜奔马、彩陶等有千年积淀的文化深奥且枯燥,但相关文创盲盒让文化传播变得“更潮更有趣”,碰撞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趣味结合的全新体验,以一种接地气、亲生活、重体验的灵活姿态,拉近了他们与文物的距离。
这两年来,国内文博机构在“盲盒+考古”方面的探索取得了长足发展。比如,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仅10月,销量就达36万个,其中一批甚至出口到加拿大;新疆博物馆的“时间盲盒”,能筛出“文物”探寻历史;河南、甘肃、新疆等地6家博物馆推出联名款盲盒,备受“Z时代”追捧。
虽然“盲盒+”打造了诸多“爆款奇迹”,但其探索之路也遭遇“消费提醒”,盲盒变“食盒”甚至“亡盒”,触碰法律、道德底線。
“盲盒+”已有前车之鉴,考古盲盒就更不应盲从、盲目跟风。考古盲盒是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的一个新机遇和新选择,可以推动文创产品的发展。“盲盒+文物”应不断随时代发展创新,还应与其他博物馆互联互动让文物“活起来”和“火起来”,进一步助力文物“出圈”。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才是吸引人们的关键,否则光靠形式的变化并不能长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