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其药性
药名: 蓼实
品名: 蓼子(《补缺肘后方》),水蓼子(《东医宝鉴》)。
汉语拼音: LIAOSHI
拉丁名: Polygonum hydropiper L.
英文译名: Fruit of Red-kness,Fruit of Marshpepper Smartweed
中药材基原: 为双子叶植物药蓼科植物水蓼的果实。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辛,温。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无毒。③《本经逢原》:咸,微温,无毒。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足厥阴经。”
功效: 温中利水,破瘀散结。
性味分类: 利水药,温里药
主治: 治吐泻腹痛,症积痞胀,水气浮肿,痈肿疮疡,瘰疬。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研末或绞汁。外用:煎水浸洗或研末调涂。
用药忌宜:①《药性论》:蓼实,多食吐水,拥气损阳。②张寿颐:蓼实,被瘀消积,力量甚峻,最易堕胎,妊妇必不可犯;亦有血气素虚,而月事涩少,非因于瘀滞者,亦不可悮与。
选方: ①治交接劳复,阴卵肿,或缩入腹,腹中绞痛,或便绝:蓼子一大把。水挼取汁,饮一升。干者浓取汁服之。(《补缺肘后方》)②治雹乱烦渴:蓼子一两,香豉二两。每服二钱,水煎服。(《圣惠方》)③治小儿头疮:蓼实捣末,和白蜜、鸡子白涂上。(《药性论》)④治蜗牛虫咬,毒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本草拾遗》)
各家论述: ①《本经》: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②《药性论》:归鼻,除肾气,兼能去疬疡。③孟诜:通五脏拥气。④《本经逢原》;治消渴去热,及瘰疡、癖痞、腹胀,皆取其散热消积之功。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别录》:蓼实,生雷泽川泽。②《本草衍义》:蓼实,即《神农本经》第十一卷中水蓼之子也。彼言蓼,则用茎,此言实,即用子,此复论子之功,故分为二条。春初
以葫芦盛水浸湿,高挂于火上,昼夜使暖,逐生红芽,取以为蔬,以备五辛盘。
药材基原分类: 蓼科
品名: 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
汉语拼音: LIAOZICAO
拉丁名: Polygonum barbatum L. Var.Gracile (Dans.) Stew.
英文译名: all-grass of Slenderprickle Hairy Knotgrass
中药材基原: 为双子叶植物药蓼科植物细刺毛蓼的全草及根。
动植物资源分布: 分布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台湾、四川等地。
动植物生态环境: 生于沟边、路旁潮湿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开花期间采收。
生药材鉴定: 此外,同属植物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 L.(参见假辣蓼条)及蚕茧草P.Japonicum Meissn.(参见蚕茧草条),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药性: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微辣,无毒。
归经: 肺经
在家就可以做的兼职功效: 活血散寒、散寒透疹
性味分类: 活血祛瘀药,解表药
司马光文言文主治: 治麻疹,羊毛疔,跌损后受寒,阴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水煎或酒煎,2~5钱。外用:煎水洗。
选方: ①治麻疹不现:蓼子草捣烂或搓烂外滚,或煎水洗。②治大热大烧不退:蓼子草外滚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内服。③治疟疾日久不愈:红蓼子草一根。煨酒服。④治羊毛疔:红蓼根四两。捣碎煨酒服;如另加野烟头七个,鱼鳅串二两,马蹄草七个,煨酒乘极热时服一杯,更妙。(选方出《重庆草药》)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损后受寒,阴寒。
考证: 出自《四川中药志》
药材基原分类: 蓼科
品名: 豨莶草(《海上方》),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唐本草》),猪膏草(《本草拾遗》),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莶(《纲目》),黄猪母(《医林纂要》),肥猪苗(《分类草药性中),母猪油(《现代实用中药》),亚婆针(《国药的药理学》),黄花草、猪母菜(《福建民间草药》),棉苍狼、粘强子(《江苏植药志》),粘不扎(《东北药植志》),棉黍棵(《山东中药》),绿莶草(《中药志》),大叶草(《中药材手册》)虾钳草、铜锤草(《广西中药志》),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闽南民间草药》),猪冠麻叶、四棱麻、大接骨(《湖南药物志》),老奶补补丁、野芝麻、毛擦拉子、大叶草(《江苏药材志》),珠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老陈婆、油草子(《江西草药》),风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老前婆、野向日葵、牛人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毛梗豨莶,又名:少毛豨莶。
汉语拼音: X IXIAN
拉丁名: 药材Herba Siegesbeckiae原植物①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Var. pubescensMak.②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L.③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L.Var.glabrescensMak.,
英文译名: Glandularstalk St. Paulswort Herb, Common St. Paulswort Herb, Herb of Common St. Paulswort,Herb of Hairstalk St. Paulswort
中药材基原: 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签或毛梗豨签的全草。
动植物资源分布: ①腺梗豨莶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②豨莶分布秦岭及长江以南。③毛梗豨莶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等地。药材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动植物生态环境: ①腺梗豨莶生于山坡或路旁。②豨莶生山坡、林缘及路旁。③毛梗豨莶生长于山坡及路边杂草中。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腺梗豨莶:①气候土壤宜温暖、潮湿的环境。以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粘土或壤土为好。②种植种子繁殖,分育苗和直播两种。一、育苗:北京地区在秋收后将土地深耕15~22厘米,来年谷雨前复耕1次,每亩施堆肥万斤左右,整平作畦,然后播种,每亩用种子半斤,撒入畦内,覆土1~2厘米,随即浇水,16~17天可出苗,苗高7~14厘米时间苗。移栽一般在麦收后,先行整地、施肥、作畦,摈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开穴,穴深6~10厘米,选高约30厘米左右的秧苗移栽坑内,覆士压实,浇水。二、直播:芒种前10天,在麦地行间开沟撒播,沟深3厘米,覆土1~2厘米,播后浇水。麦收后当苗高6~10厘米时,按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间苗。③田间管理直播地苗高6~10厘米时,即行浇水和锄草。苗高30~45厘米时追施入粪尿或讲肥,施盾浇水,或每亩施硫酸按10斤。在植物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好玩的魔兽地图药用部位: 以上三种植物的根(豨莶根)、果实(豨莶果)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Aniso-meles indica (L.) O.Ktze.的全草作稀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Phlomisbracteosa Royle(又名香苏)的全草作稀莶草使用。
生药材鉴定: 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至灰棕,有时带紫棕,被有灰白柔毛,分枝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上下面均有灰白柔毛,纸质而脆。在茎顶成叶腋间有时可见黄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者为佳。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Aniso-meles indica (L.) O.Ktze.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Phlomisbracteosa Royle(又名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中药化学成分: 腺梗豨莶含豨莶苦味质(Darutin-bitter)及生物碱。(1)腺梗豨莶含豨莶糖甙(darutoside,darutin),其甙元为豨莶苦味三醇(darutigenol),在其支链上有一羟基接一分子
β-D-葡萄糖。尚含豨莶苦味四醇[pimar-8(14)-ene-6β,15,16,18-tetraol]、豨莶苦味醇酸(16,17-dihdroxy-16β-(-)-kauran-19-oic acid)、生物碱。(2)豨莶含豨莶糖甙,并分得异豨莶苦味三醇B
与C(isodarutogenol B,C);又分得豆甾醇(stigmas-terol)、豨莶萜内酯(orientin)及豨莶萜醛内酯(orientalide),以及黄酮类化合物。
炮制方法: 豨莶草:拣去杂质,除去残根与老梗,先抖下叶另放,将梗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制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黄酒化烊拌匀),俟酒吸干后,置蒸笼内蒸焖,取出晒至半干,再蒸至黑为度。(每豨莶草100斤,用黄酒20斤)
手机上网速度很慢中药剂型: 豨莶散、豨桐丸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①抗炎作用毛梗豨莶与海外常山以1∶2混合之水煎剂10克/公斤给予大鼠,对鸡蛋清性关节肿胀有抑制作用,如单用毛梗豨莶则无明显抑制作用。②降压作用豨莶(品种不明)的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腺梗豨莶的水浸液及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其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经的兔耳血管舒张,并能阻断刺激神经所引起的收缩血管反应。对离体兔耳则无舒张作用,因而其血管舒张作用是通过阻断交感神经而产生作用。[药理作用] 一、一般药理(一)抗炎作用莶苦味醇酸,每天50mg/kg,po10d,用蛋白热凝固法和大鼠脚肿法证明有抗炎作用。(二)降压作用和血管舒张作用猫试验证明,莶草煎剂ip有降压作用,可持续约1.5h,其乙醇一水浸液亦有效。莶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经的兔耳血管扩张,并阻断刺
激神经引起的缩血管反应,对离体兔耳血管则无舒张作用。由此认为其血管舒张作用是通过对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抑制而产生的,莶草提取液不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因此它并非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三)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莶草水煎3h,共三次,合并煎液浓缩至1ml含1g生药,小白鼠随机分为三批各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均给予莶草煎剂0.2mlip 给药,每天一次。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第一批鼠共给药6d,于d4腹腔加注6%淀粉肉汤1.0ml,d7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血清溶菌酶活性;摘眼球取血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第二批鼠给药7d,于给药d2腹腔加注20%绵羊红细胞0.2ml。D8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血涂片细胞内DNA和RNA啶橙荧光染。第三批鼠给药7d,d8检测:Ea和Et花环形成率;胸腺和脾脏称重。结果见表1和表2,表明莶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四)对家兔血栓形成的影响选取家兔10只,随机分为iv给药的莶草(I)组和维脑路通组,结果I组给药前血栓湿重(38.28±16.16mg)与给药后血栓湿重(18.60±5.34mg)差异显著(P <0.05,n=5)。维脑路通组给药前血栓湿重(45.25±13.91mg)与给药后(22.98±8.94mg)差异非常显著(P<0.01,n=5),二者对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前者抑制率为51.41%,后者为49.22%。(五)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莶草注射液(I)和复方丹参注射液(Ⅱ)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后血流恢复,有显著促进使用(P<0.01);0.6g /ml(生药)的Ⅰ溶液和0.3mg/ml(生药)的Ⅱ,对血流恢复的作用相当。(六)抗菌和抗疟作用用平板打洞法证明,莶草对金黄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轻度敏感,对白
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肠炎杆菌、猪杆菌有抑制作用。莶草煎剂按100g/kg给鼠灌胃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90%。(七)其它作用莶含有a-生育酚具抗氧化作用。莶草90%甲醇提取物对ACE(Angrotensis-convertinenzyme,血管紧张肽转变因子酶)抑制活性达30~40%,莶甙在20~40mg/kg 剂量时,对大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
毒理学:豨莶草注射液的小鼠ivLD50为45.54±1.44g/kg(相当原生药),平均可信限率为0.0316。小鼠ip给药最大耐受倍数为人用量的400倍。
药物配伍: 配海桐皮:祛风除湿;配威灵仙:祛风湿止痛
举重公斤级是什么意思药性: 苦,寒。①《唐本草》:味苦,寒,有小毒。②《本经逢原》:苦微辛,寒,有小毒。
归经: 入肝、脾、肾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少阳经。”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效: 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
性味分类: 祛风湿药
主治: 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大剂1~2两);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撤或煎水熏洗。
用药忌宜:阴血不足者忌服。①《唐本草》:多则令人吐。②《本草经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脾、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所中而得看,不宜服③《本草述》:忌铁。
不良反应及: 服药指导鉴于豨莶草对免疫系统及生育发育有抑制作用,孕妇和少年儿童应慎用。
选方: ①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旱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活人方汇编》豨莶散)②治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切碎晒干,炒,磨末子)一斤,豨莶草(炒,磨末子)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养生经验合集》稀桐丸)③治病风脚弱:豨莶草(五月取赤茎者,阴干,以净叶蜜酒九蒸九晒)一斤,当归、芍药、熟地各一两,川乌(黑豆制净)六钱,羌活、防风各一两。为末,蜜丸。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张氏医通》稀莶丸)④治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筋骨挛强,腰脚无力等证:豨莶(酒蒸,晒九次)三斤,蕲蛇二条,人参、
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黄耆、枸杞子、川萆、放白术、当归身各八两,苍耳子、川芎、葳灵仙、半夏曲各四两(以上诸药,但用酒拌炒),沉香二两(不见火)。共十三味,俱为细末,炼蜜九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送下。(《方脉正宗》)⑤治疟疾:豨莶草(干品)一两。每天一剂,两次煎服,连服三天。(《全展选编²传染病》)⑥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花草五钱,山栀子一钱,铁锈钉二枚。接病情可加三叉(三叶鬼针草)适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一剂,两次煎服。(《全展选编²传染病》)⑦治发背丁疮:豨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分。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韫》)⑧治痈疽肿毒,一切恶疮:豨莶草(端午采者)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