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内容摘要: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轫时期的精神遗存。神话的产生、发展、演变都具有各个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神话也不例外,中国神话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中国神话 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 反抗精神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一个没有以“忧患意识”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以“忧患意识”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忧患意识”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开始与人类意识的产生,它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向来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觉
醒和奋发图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著名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由此还作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精辟论断。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由此产生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就充满了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深深的体现了这一点。比如:
女娲神话中:
“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女娲命祝融氏领兵攻打共工氏。共工氏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
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后羿射日神话中: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大禹治水的神话中: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夫水,柔物也,围之,则泛;堵之,则溢,此其性也。鲧不谙其性,围追堵截,急之于刚猛,固难成功!至禹,察父之败,反其道行之,不围不堵,挖渠疏道,导之以流,使小入于大,大通于海。终能变害为利,成其大功!”
这些神话无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 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二、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神话形象如:
龙的神话说:
“龙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可以生活在海洋、湖泊和河流中。在干旱的时候,龙会给人们带来雨水。”
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 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
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
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
在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
主日月之神羲和的神话
《山海经·大荒南经》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
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三、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民族素来以反抗压迫的精神而举世闻名,在阶级社会里,人民大众反抗残暴的统治,在现代社会人们同各种邪恶势力和风险作斗争,而在阶级
社会以前,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这种抽象,博大,智慧的反抗精神生动形象集中表现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中。
精卫填海:
“女娃受父亲神农炎帝之托,管理漳河水患,为民解难,不幸溺水而亡,女娃的因其未婚夫不守信义,另有所爱,忧愤而死,女娃的母亲因失爱女悲伤而死,女娃死后仍不辱使命,决心把大海填平,遂化作一只红不白头的精卫鸟,每天衔山上的石头和枯木枝填漳河之渊东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发鸠山表面上的石子被衔光后,就开始用嘴啄山里的石头,她的母亲和用双手帮她挖,挖出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一直流向大海,实现了精卫填海的愿望。”
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刑天舞干戚 :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
即使刑天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是何等的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