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开始时间是什么
后现代的开始时间
最佳答案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文艺评论家开始谈论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到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在文艺界流行。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上半期,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理论以及新的女性主义开始加入后现代的纷争。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社会全面流行开来
20世纪50年 代以后欧美各 国继现代主义 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
综合艺术制作者为 R.劳申伯格和 J.琼斯。与此同 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 :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 义表面看 来是对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 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 、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后现代主义艺术
关于现代和后现代的界定,从来都是存有争议的。同样,后现代艺术内部流派各异,风格复杂,使观者眼花缭乱。如果现代艺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那么后现代艺术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世界不再有中心、艺术不再有潮流,“怎么都行”体现了后现代艺术无限的包容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尽管后现代的运动是对二战之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进行重新筛选和重新评价,但也掩盖不住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已经从不顾一切的人性化向冷漠的无动于衷的非人性化转变。
  本书从波普艺术到新现实艺术、观念艺术、超级写实主义、新绘画、大地艺术……流派中抽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带你走进其中,领略当今社会最震撼人心的表达。
  曾经有人愤怒指责后现代主义大师波伊斯:“你总是在讨论上帝和世界,就是不谈艺术。”波伊斯回答说:“上帝和世界就是艺术!”是的,任何艺术与后现代扯上边,似乎就多了一层先锋的意味。后现代是充满诱惑的世界,里面容纳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它又是一个多元、没有统一标准的空间,让我们无法回避对于理不清的意象的挑战。在后现代的名义下,艺术家可以用任何手段作为艺术来表达他们想要表现的情感,艺术成了人人都可以
创造的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或许,它又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阶段,等着后来的流派与主义超越,成为艺术生命里的一瞬。
  如果没有现艺术粗野的偏激, 就没有后现代艺术温和的折衷。没有现代艺术的日新月异、千变万化, 就没有后现代艺术的异彩纷呈、多元共存。
  后现代主义是混杂而不单纯,妥协而不匀称无瑕,暧昧而不清晰,乖张却又有趣的……
                                                    ――文丘里
【前言】
  序言: 异彩纷呈的万花筒   
  后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一样,可以被视作是一个艺术史分期的概念,它主要是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艺术界出现的一系列艺术现象。后现代主义的“后”,是相对现代主义的文化观点而言的。因为作为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一个历史阶段,后现代艺术在思维方式、美学取向和游戏规则等方面都与现代主义产生了明显的分歧。不过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不像现代主义与传统艺术那样是一种明确的批判关系,而是由不同的文化观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了对现代主义的某些文化遗产的继承,同时又包括对现代主义阶段形成的一些美学标准的批判、背离和反讽。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由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虽然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但是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却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所进行的探索。对后现代艺术实践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达达主义――这个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仅仅存在了6年的艺术流派,虽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流派很早就消亡了,但是它带给20世纪艺术界的精神影响却始终强烈地存在着。达达主义艺术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对艺术体制和规则的挑战、抹煞艺术与生活界限的行为变成了后现代艺术领域中最基本的艺术法则。而达达主义的主要人物马歇尔?杜尚的反美学主张以及“现成品”的概念则成为了后现代艺术家最重要的起跳点。特别是现成品的使用,可以被视为是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时也使材料的范畴无限扩大。此外它也把艺术家的注意力从作品的制作过程引向了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的意图。
  除了达达主义的观念之外,立体主义的“装配”和“拼贴”的概念,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领域
的探索,反逻辑的美学观以及构成主义与包豪斯对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的探讨都对后现代艺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和对二战之后占据主流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反叛有直接关系。因为抽象表现主义虽然体现出一种自由的精神,但是它在形式上的极端简化使得它显得越来越冷漠。同时,抽象艺术的发展,实际上是受到了在现代主义阶段形成的线性历史观以及精英意识的支配。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以来,欧美艺术界出现的众多流派都是对战后走向极盛的抽象艺术创作观念的反叛,比如集合艺术、活动艺术与欧普艺术、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偶发艺术、激浪派等等都是如此,而这些流派基本上都可以划归到后现代视觉艺术的范畴中。这些流派的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都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而且都借用了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创作方法论来进行创作并以此作为逃脱抽象艺术潮流束缚的方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流派中,集合艺术、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偶发艺术和激浪派等有时也被称之为“新达达”,这反映出达达主义,特别是杜尚的思想对这些艺术家的影响。当然,产生于二战之后,令人眼花缭乱的、活跃于当代生活背景下的新达达与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中的达达主义在艺术态度上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更多的是一种调侃和戏谑而不是下意识的发泄。这些被称为新达达的流派虽然在创作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
在消解抽象艺术家所表现出的精英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艺术的等级化以及试图与大众和解等方面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论上虽然受到了达达主义的影响,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成长起来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欲望极度膨胀的消费社会和信息爆炸的传媒社会,而波普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了在这个社会中迅速增殖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并且试图将其提炼出来。应该说,波普艺术和达达主义一样,是一种艺术态度而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流派,它体现出后现代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暧昧关系。     
  如果说上述流派带来了艺术与生活、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界限的模糊,那么观念艺术的出现,则使后现代艺术的创作重点从物质形式的探讨转向了精神层面,或者说对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的重视。它使艺术走出了晚期现代主义狭隘的形式主义框框,而重新成为思想的载体。这也可以说是后现代艺术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观念艺术形态的出现与杜尚的艺术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早期的观念艺术主要是对杜尚思想的一种延续,它探讨的主要是对原有艺术概念的突破,以及对博物馆和艺术市场体制的一种反叛。像极少主义、大地艺术、贫困艺术等都可以被看作是早期的观念艺术,甚至我们谈到的上述一些流派也二十大开始时间
可以视为观念艺术出现的基础或者雏形。     
  而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初席卷世界的政治运动,比如欧洲的学潮、工潮,美国的反越战运动、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女性主义运动以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之后,观念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一方面,为了表达自己的观念,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图像、录像、文字、地图、身体、行为等等作为艺术媒介;而另一方面,观念艺术家所关注的也不再局限于艺术概念和艺术体制的问题,而是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意义上来展开自己的思考。这使得后现代艺术家开始就历史、政治、阶级、性别、种族、文化差异、大众文化、环境保护、个体经验等诸多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无疑是德国的波伊斯,他将艺术视为是一种改造社会、提升精神的力量,并且为艺术干预社会开辟了道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了前卫艺术的规则,这个时期的艺术实践,就像一个由各种文化碎片折射而成的万花筒一样,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前卫与低劣、中心与边缘、禁忌与放纵、温情与血腥等等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互相对立的概念体系,变得混杂和折衷。
  而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的兴起,信息的混杂和流动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更为明显,艺术更加趋向于多元化。 从上述发展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后现代艺术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个积累的过程发展起来的――从达达主义的反逻辑、反规则、反传统和颠覆的精神状态起始,到二战后六七十年代反对已经被官方化、制度化、市场化的抽象主义而出现的抹煞艺术与生活界限、消解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分野,强调艺术家的思想和态度的艺术实践,80年代到世纪交替之际则出现了多元混杂的局面,后现代艺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它的典型特征是媒介的多变、文化的多元以及观念的多样性。在这种状态中,不仅文化的中心被逐步消解掉了,而且艺术领域中的偶像和英雄也被消解掉了。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利奥塔在他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所指出的:“……语言游戏层出不穷――具有多种成分的异质生成性质。它们只能导致机制的分解――即局部决定论。”
后现代主义艺术
2009-10-30 08:24:20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的其他部门。它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艺术评论家对是否存在着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认识。某些评论家推出这一名称,意在表示50年代以来西方后工业化社会文艺的发展有别于以前的现代主义。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在其著作《1945年以来的视觉艺术》中,把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成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这三个特点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美术比较而言的,一般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
  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转移到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 把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它新的因素──画家主体的行动,实际上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美国现代艺术的理论家H.罗森堡解释说,行动绘画已经不是为了美、趣味、纯粹等艺术目的;行动绘画的作品已经不是某种物体的画像,而是物体本身;它们已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本身就是自然。从行动绘画始,画家的创作过程才被视作真正的现实。行动绘画标志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观化达到了顶峰,艺术开始从主观,从自我表现走向客体性。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后出现的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强调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在绘画中排斥一切非画面的因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