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经济
宋元时期的经济
农耕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耕作技术:宋朝时期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熟制,有些地⽅形成⼀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了⽔稻的产量。
(2)灌溉⼯具:宋代出现利⽤⽔⼒的⾼转筒车。
(3)⼟地制度: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发展。(原因:宋初统治者以⼟地占有作为对武将兵权丧失的补偿,宋出统治者“藏富于民”的思想,通过税收最终收归国有。)
(4)经济重⼼南移:宋朝以后,经济重⼼转移到江浙地区,
2、⼿⼯业:
(1)经营⽅式:宋代匠户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式役使;元代以后,⼯匠被编⼊专门的户籍。
史料阅读
匠户为中国古代从事⼿⼯业⽣产的专业⼈户。
唐代有番匠﹐即⼯匠在官⼿⼯作坊内服番役⼆⼗天。番匠亦称蕃匠﹑短番匠。番匠服役期满后﹐如接受其它应上番⼯匠的"帮贴钱"﹐继续代⼈应役﹐称长上匠。番匠在官府⼯少匠多时也可输钱代役。
宋代匠户往往为官府以强差为强雇⽅式役使。
元代匠户在户籍上⾃成⼀类﹐必须在官府的⼿⼯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军器﹑⼯艺品等各种⼿⼯业⽣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役。如果不肯⼊局﹑院服役﹐就要"痛⾏断罪"。有些并⾮⼯匠的匠户﹐或虽是⼯匠但所派⼯役⾮本⼈专长者﹐往往出钱雇⼯代为应役。
明洪武⼆年(1369)﹐明政府下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变乱。明初⼯匠分为: 由外地调到京师的称"轮班" ,籍⾪各⾏省。每三年或⼀、两年到京师服役三个⽉,轮班更替,属⼯部管辖,可免全家其他科差。派在本地服役的⼜有两种: 籍⾪京师的称"住坐",每⽉服役10天,属内府内官监管理;留在本府织造、织染等局服役的称"存留",若不赴班﹐则须⽉出银⼀钱由官府另雇他⼈。这两类匠户在当值以外的其余时间可以⾃由趁作﹐在⼀定程度上摆脱了终年拘禁在官⼿⼯作坊中劳动的束缚。但是﹐匠户在⾝份上仍是⽗死⼦继﹐役皆永充。因不堪封建政府劳役的苛重,逃亡很多。嘉靖四⼗⼀年(公元1562年),普遍实⾏"匠班银"制,轮班匠⼀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
住坐匠仍需按⽉当差﹐匠籍制度并没有取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趋松弛。
清顺治⼆年(1645)﹐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2)⾏业及成就:
冶⾦业:北宋已有了以煤做燃料的明确记载。
制瓷业:宋制瓷技术⼤放异彩,出现了五⼤名窑。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元朝出现青花瓷。
丝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动活泼。
棉纺织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史料阅读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量传⼊内地,当在宋末
元初,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流域。元末,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推进棉布的发展。明初,朱元璋⽤强制的⽅法在全国推⼴棉花,棉花逐渐超过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鸦⽚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给,⽽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西欧。英国也曾经⼤量销⽤中国⼟布。19世纪初30年间,从⼴州运出的⼟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超。鸦⽚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机器⽣产的现代棉纺织⼯业准备了客观条件。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家棉纺织⼯⼚,从此开创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
3、商业及城市
(1)商业的繁荣: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商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繁荣。
(2)对外贸易: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交易频繁海外贸易税收甚⾄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元政府设市舶司加强对外贸易管理,还制定对外贸易法则。
(3)交通:元利⽤了隋朝⼤运河不少河段,开通⼭东境内的会通河,从今通县到⼤都的通惠河,杭州⾄北京的航程缩短了900多公⾥的航程。
(4)城市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宋代的开封、临安,元⼤都既是政治中⼼、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元⼤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都会。
重难点解析
1、“市”
材料⼀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抑⼯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两京诸市署:令⼀⼈,从六品上;丞⼆⼈,正⼋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中击⿎三百以会众,⽇⼊前击钲三百⽽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东京)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晓即散,谓之⿁市⼦。
——宋孟元⽼《东京梦华录》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态及演变趋势。
“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和场所,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交易活动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或城郊交通便利的地⽅⾃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它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晓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宋代商业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字为“认门前⽩兔⼉为记”;下部⽂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融家开始发⾏票据,只需付3%的⼿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家钱庄,票据⾸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业的分⼯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些经纪⼈,奔⾛于地⽅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问。宋朝⼈精通批发和零
售的概念,……⼰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亲⾮故的⼈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明的解析》
(1)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转折点的表现。
从史料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产加⼯和批发贩卖为⼀体的经营⽅式;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票据;专业经纪⼈;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平。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界限;商⼈地位提⾼,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的重要来源;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休闲⽂化发展,如⽡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2)史学界对宋代商业发展的论述
观点⼀ “……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个新的历史⽔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二十大开始时间
观点⼆费正清和赖肖尔合住的《中国,传统与变⾰》,关于宋朝的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命” 四个字。他们写道,宋朝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
⾰命”。这⼀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平显然⾼于以前,并产⽣出直⾄19世纪在许多⽅⾯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樊树志《国史⼗六讲》
观点三除⽂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了⼀场名副其实的商业⾰命,对整个欧亚⼤陆有重⼤的意义。商业⾰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产率显著提⾼。技术的稳步发展提⾼了传统⼯业的产量。同样,⽔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季⼀熟的地⽅达到了⼀季两熟,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宋朝新修的⽔利⼯程,⼤⼤扩展了⽔⽥灌溉⾯积。据估计,11—12世纪,⽔稻产量增加了⼀倍。⽣产率提⾼使⼈⼝的相应增加成为可能,⽽⼈⼝的增长反过来⼜进⼀步推动了⽣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增加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不是以⾏政为中⼼的⼤城市。……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个海上强国的⽅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爆炸性的影响,⽽西⽅与此相应的商业⾰命却对西⽅社会产⽣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归纳总结
2、经济重⼼的南移
(1)过程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南⽅曾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秦朝统⼀南⽅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西汉时,⽜耕、马耕在长江流域⼴泛使⽤;东汉耦犁推⼴到珠江流域;
东汉末年,北⽅各个军阀集团混战,北⼈⼤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民共同开发江南。
初步发展:三国时期,江南的吴国农业和⼿⼯业有⼀定的发展。
⼤规模开发: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民继续南迁,南⽅得到⼤规模开发。江南修建了许多⽔利⼯程,⽜耕得到普及,开垦了⼤量良⽥,⼩麦种植开始推⼴,⽔稻种植技术有了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
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差距。⼤运河的开通促进运河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唐安史之乱后,北⽅⽣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政局则相对,经济重⼼开始南移。
完成:南宋经济重⼼转移到江浙地区。
(2)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南移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不待贾⽽⾜……⽆积聚⽽多贫。是故江、淮以南,⽆冻饿之⼈,亦⽆千⾦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吴中有为东南根柢。语⽈:“苏湖熟,天下⾜。” ——摘⾃南宋《陆游集》
北⽅长期战乱,南⽅相对,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北民南迁,充实了南⽅的劳动⼒,并带去先进的⽣产⼯具和技术;
南⽅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南⽅⾃然条件较好;
政治重⼼的南移对经济重⼼南移有⼀定影响。
(3)中国古代经济重⼼南移的多重影响:
材料三
——摘⾃杨远《西汉⾄北宋中国经济⽂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四北宋科举⼊朝为官的官员统计
对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南⽅⼯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对⼈⼝分布:使得南⽅⼈⼝迅速膨胀。⼈⼝转移在⼀定程度上促使经济重⼼由北向南迁移,⽽经济重⼼的南移⼜反过来促使北⽅⼈⼝进⼀步南迁。
对⼈才教育:推动了南⽅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南⽅地区科举⽂化的发展。
对: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民族多样性和统⼀性的发展。
对⽣态环境:南⽅某些地区过度开荒,如放⽕烧⼭、围湖造⽥等,⼀定程度上破坏了⽣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代的货币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都从"贝"。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铸货币,⽽且在⼀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币、秦国的圆形⽅孔钱、楚国的蚁⿐钱较著名。
秦统⼀六国后,规定以"黄⾦"为上币,以镒(20 两)为单位,以圆形⽅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直沿⽤⼆千多年。秦朝⽅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汉初听任郡国⾃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使富商⼤贾操纵铸币权,富⽐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的统⼀管理。
唐⾼祖武德四年(621年),废轻重不⼀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铸造"开元通宝"钱。⼀反秦汉旧制,钱⽂不书重量,我国古代货币由⽂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北宋真宗在四川地区允许16家富商主持的“交⼦户”发⾏交⼦,是我国使⽤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务”,交⼦发⾏权收归官办,⼤观元年改⾰称“钱引”;⾼宗
时在临安印便钱会⼦、关⼦等纸币;元代发⾏“中统元宝交钞”和“⾄元钞”。
明朝初朱元璋推⾏纸币政策,发⾏“⼤明宝钞”与铜钱并⽤。明英宗弛⽤银之禁。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民间主要⽤⽩银和铜钱,万历年间⽩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清末咸丰三年发⾏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清宝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