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 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 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什么是知行合一
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阳明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
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 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王阳明“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王阳明选集,具体了解知行合一思想。我在这里利用当年明月的话,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 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 是很容易的。
王阳明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 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所以背诵并牢记王阳明的这些话吧,它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 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懒,虽知不行。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利不一致。虽知不行,本质 上不是不知,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认可了,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
“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 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 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知行合一的意思“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 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
知行合一的现代化解读
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虚幻的哲学思想,而是实用主义,适用于各行各业。它博大精深,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读。例如可以理解成:学以致用;知易行难;曲线救国; 变通;以良知为基础,大智慧行事;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只有大目标,而没有具体可执行可分解可测量的步骤,只是空谈。
我们在系统地解释知行合一之前,先反思一下传统圣贤之道的弊端,而知行合一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这些弊端。
例如,追求传统道德经、庄子、孔孟之道思想的年轻人。往往是只有名,没有利,如海瑞、于谦等清官一辈子被打压,穷困潦倒,还有坚持理想的梵高等艺术家也都 是这样悲惨的命运。活着的时候收不到效果,往往到老年或者死后才有效果。这些好歹是史书留名的,
更多追求圣贤之道的人更糟糕:空洞的圣贤理论不但不能在现 实中应用,还成了负作用,所以这些人大半生都是平庸度过。并且追求圣贤境界的人,往往冷漠、清高,眼高手低,只爱陌生人而忽略身边人或事,往往以善小而不 为。连自己都混的很平庸,更不要说帮助别人了。
“知行合一”的好处
运用知行合一工具,可以名利双收;可以现实应用,及时获利;可以名垂千古,史书留名。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获人心,成就伟 业。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最直接的效果是,让别人最短时间相信你的为人,你的成功。而不是觉得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或 者是一个迂腐的人。利用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打败比自己强大一百倍的敌人。最后对自己来说,领悟知行合一,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享受,其玄妙的快感,比任何 精神药品都要过瘾。
说了这么多知行合一的好处,那么我们都急切想知道怎么样才能真正领悟知行合一,并运用这一强大的工具。我要告诉你的是,“知行合一”的这篇文章或这趟讲 座,只能促进你去实践,因为没有实践,你了解了也是白费,知行合一就是要你把这些智慧应用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否则不叫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王阳明跟其他的圣人、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是理论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加实践派。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 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那么我们就从王阳明悟道中来深入了解知行合一吧。
“人的知识是学出来的,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人的境界是修出来的”。
掌握知行合一,不仅仅是靠学习知识,而是要在实践中磨练出来。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就是在实践中完善“心学”和“知行合一”,并最终悟道,“修”出来的。他跟 其他圣人或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是理论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加实践派,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王阳明是历 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知行合一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仅仅是死了以后才出名,而且活着的时候也风光,有权有势。王阳明就是这样,他最 大的官做到了南京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级别。
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以下部分内容节选自《明朝的那些 事儿》第三部)
王阳明的悟道是从贵州龙场开始的。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公路站长)。在贵州龙场这个穷山僻壤之地,受尽磨难的王阳明不断 反思,终于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最高智慧: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
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
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
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 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理”在心中。天理即是人欲。”
“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知行合一”在后人中的应用
在贵州龙场之后的几年,王阳明竟然一路升迁,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当时江西土匪盛行,面对土匪,王阳明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 因为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
而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 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这帮赣南土匪们为他提供了突破的机会。王阳明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要想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在后来,王阳明平息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也是利用这个工具,因为跟叛乱者讲解哲学是没有用的,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杆子才是硬道理。而后世的名臣徐阶、张居 正也正是借助了这件工具,建
立不世功勋,名留千古。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 行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