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观念的52个关键词
02中国文化观念的52个关键词
哲学、思维、政治智慧(17个):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至简、内圣外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辩证逻辑、直觉意会、系统思维、类比模拟、立象尽意、礼乐治国、仁者爱人、民为邦本、家国同构、经世致用、儒道互补
修身与处世智慧(18个):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齐治平、民胞物与、孝悌忠信、独善兼济、浩气长存、慎思明辨、明心见性、四为之志、君子之道、刚柔并济、韬光养晦、返璞归真、因势利导、清静无为、有容乃大、达观圆融
艺术审美与教育智慧(17个):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愤启悱发、温柔敦厚、文质彬彬、味外之旨、虚实相生、须弥芥子、气韵风骨、传神写意、春秋笔法、文以载道、言志抒情、大巧若拙、博观约取、道进乎技、诗性文化
01天人合一:
意思是自然与人是和谐统一的。此观念源于先秦,语出北宋张载《正儒家蒙·东铭》:“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02和而不同:
意思是为人处事,讲求和谐,但应该拒绝苟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03大道至简:
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语出五代陶坛的《还金术》:“妙言至径,大道至简。”
04辩证思维:
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强调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事物。
05直觉意会:
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不经语言明说而内心领会。
06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语出《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07知行合一:
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努力践行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语出王阳明《传习录》:“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08仁者爱人:
意思是“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语出《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09民为邦本:
意思是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0家国情怀:
指主体对家庭、家族和国家等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11儒道互补:
指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互补的系统,其中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格局。
12明心见性:
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是禅宗悟道的境界。语出《元史·仁宗纪三》:“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
13礼乐治国:
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进行道德伦理教化,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14内圣外王: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15系统思维:
是一种以整体观、全局观,将认识对象作为系统,并着眼于系统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16类比模拟:
通过对若干事物的功能属性的归纳或直觉意会,提出一种能模拟若干事物的动态功能属性的模型来虚拟或类比、类推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思维方式。
17立象尽意:
意思是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事物的本质,通过形象来补救语言的不足。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
18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用所学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以求国治民安的实效。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19.自强不息:
自己奋发图强,永不懈怠。语出《周易·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厚德载物:
好的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也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语出《周易·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1.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语出《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2.民胞物与:
意思是人民是我同胞兄妹,天下万物是我的同类。语出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3.独善兼济:
意思是,在不得志的时候要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的品德修养;在得志的时候要使天下受到恩惠。语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4.浩然之气:
浩大刚正的精神。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知行合一的意思25.孝悌忠信:
指人应具备的“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友”的道德标准。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tǐng)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6.慎思明辨:
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7.刚柔并济:
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强的与柔和的互相调剂补充,恰到好处。语出汉代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
28.返璞归真:
指回归到一种朴素本真的原初状态。语出《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斶(chù)知足矣,归真返朴,则终身不辱也。”
29.清静无为:
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无为而治,复返自然。语出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fú)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30.君子之道:
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做人的标准。
31.有容乃大:
意思是有包容心,有气量,才能有大成就、大格局。语出《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32.四为之志:
指读书人应有其心为天下而立、其命为万民而立、继承圣贤之道、开创太平基业的崇高使命感。语出北宋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3.因势利导:
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语出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4.韬光养晦:
又称“韬晦”,意思是收敛自身光芒,遁隐形迹,修身养性,等待时机。“韬晦”语出《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居游处,未尝有言。”“韬光养晦”四字连用最早见于清代俞万春《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35.达观圆融:
指心胸开朗,见解通达,不固执己见,能处事通融。“达观”语出《尚书·召诰》:“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圆融”语出《楞严经》卷十七:“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36.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理念,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教育理念。朱熹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作集注时引宋程颐之语对此含义作了表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但“因材施教”四字第一次完整组合则出现在清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37.教学相长: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的境界。语出《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8.愤启悱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缩略语。意思是,不到对方尽力想弄明白却仍不能明白之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对方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而深感受憋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9.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传统,指《诗经》教导人们要待人态度温和,为人朴实厚道。后来指待人温和宽厚。语出 《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不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40.博观约取:
意思是广博观览吸收,简约审慎地选择取用。与“厚积薄发”意思接近。语出苏轼《稼说送张琥》:“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41.道进乎技:
意思是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超越了对技术技巧的追求。语出《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矣,进乎技矣。”
42.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也指艺术、文学之形式的外在美与内容
等的内在美相得益彰。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3.春秋笔法:
孔子首创的在叙述历史时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常以一字立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
44.虚室生白:
空明的心境,生出洁净与光明。后来演化为“虚实相生”的观念。语出《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45.传神写意:
中国艺术的重要特点。传神,指能生动逼真地表现出对象的神情态度;写意,指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46.味外之旨:
味外之旨:原指诗歌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又叫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后来扩展到指艺术的含蓄韵味。语出唐代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傥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47.须弥芥子:
须弥山纳于芥子之中,本用来比喻佛法之精妙,无处不在,后借用指将广大深奥的道理蕴含于短小的事物之中。语出《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须弥山王本相如故。”
48.气韵风骨:
气韵,在人,指一种性格、天赋,神采风度;在审美,则指艺术作品的意境或韵味。《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风骨,指刚正的气概和顽强的风度、气质;借指文学艺术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
49.言志抒情:
中国诗歌理论有言志和抒情两种主张。言志是指诗歌借助意象或者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情是指诗歌通过意象或者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两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两者都指向人的情感意志。言志说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抒情说产生于魏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