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
  这本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探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带着我们层层推进,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这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使命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所以“对于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呢?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意义疗法认为,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那自由呢?责任和自由如何取舍呢?
  “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读到自由与责任,我不禁会想到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和出轨的男女,他们为了心中的自由了放下了读书的责任,放下了家庭的责任,那自由便堕落为放任。
  我又想起前段时间热映的文青电影《七十七天》,男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穿越羌塘,放下一切走进了无人区。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男主的结局,但从片尾文字记述三位
穿越者的事迹看,凶多吉少。我一直在想,影片究竟在传递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亦或只是在用一个影片在向这些“壮士”致敬?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如何到自由和意义(责任)的平衡点,也许只能问自己的内心了。到了这个内心的平衡点也许就到了自己的人生。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到的所谓“心即理”“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也是异曲同工呢?
  抛开形而上的东西,进一步想,追求生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做呢?作者这样引导我们。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功;第二种就是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即爱某个人。”第三种需要详细讲,我专门在“面对痛苦”一篇中总结。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读到“曾经存在”,我自己的脑子里两个小人吵了起来。如果两位武林高手在华山之巅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后都死去了,如《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和欧阳锋一般,他们的武学成就也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这个世界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那曾经是否存在似乎便无所谓。
  而另一个声音说,难道你忘了杨过了吗?他们尽管没有把所有的武学保留下来,至少影响了一些人,比如杨过,这些影响是真实发生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似乎这么说‘曾经存在’才是确定的一种存在。这么看来,和世界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保证过往存在确定性的先决条件。进一步讲,想要增加我们自身的价值——改变世界的价值——就要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可以通过交朋友,也可以用创造畅销书、好故事,或是好产品等方式。
  最后让我们放眼到整个人生,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该如何去考量呢?弗兰克尔把人生和电
影作了个类比。
  “当我们在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意义时,不妨做个类比,让我们看一场电影:他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小结一下,作者认为生命意义在于责任,在责任限制下的自由是有价值的自由,用每时每刻的责任规划自己的人生,遵从自己的内心,尽人事。很务实、很入世。似乎和儒家告诫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遥相呼应。在成长的初期,修身就是我们的责任,当能力增强后就应该担当起与能力相称的责任,从“齐家”开始,随着能力的增长最后成为能“平天下”的人。至于最后能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就看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这份责任。知行合一的意思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2
  《追求生命的意义》一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著作。
  他结合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把意义的观点融汇在故事之中,使专业性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可以为我们对人生意义的寻及如何面对逆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书中谈到,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和释放与解放阶段。
  在第一阶段里显露的症状是恐惧。每个人除了要面对糟糕的生活环境之外,每天都必须去面对死亡。
  第二阶段的症状是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不关心,这些症状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
  第三阶段是释放与解放。但是同时作者告诉我们说,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临着种种危险。
  有的甚至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痛苦,变成自己为所欲为的借口。从一个受暴者,转而变成一个施暴者。
  作者在书中描述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生活期间,除了每天都在面对着死亡,都在琢磨着如何活下去。
  在人的身份上,每个人都只是一个代号。但是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而且永远都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到来。
  弗兰克尔认为,“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在可怕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意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