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旅游攻略
 
运河文化风情游:舍利塔+三和文化景区+中州运河古城区(清真寺、鳌头矶、运河钞关、古民居、胡同游)+龙山景区+运河文化中心(张自忠纪念馆、季羡林纪念馆)+生态休闲区(黄河故道地质公园 5月份风景最佳、中华海棠园5月和10月份风景最佳、古沙洲森林公园5月和10月份风景最佳)
舍利宝塔:舍利宝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它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合塔、镇江的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为运河岸边一标志性建筑。
舍利宝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塔高61米,九级八面,楼阁式,通体近垂直,砖木结构,塔顶呈将军盔形,属省内仅见。基座八面,每面长4.9米,底面积为186平方米,其空间面积可达7000平方米,外檐砖木结构,檐下为陶质仿木出挑斗拱,转角斗拱下垂莲花垂柱,斗拱下部镶嵌陶质“阿弥陀佛”四字。门楣上镌刻“舍利宝塔”四字。进入塔室,各层辟有转角形石质梯道,可迂回逐层登至顶层。各层为穹隆顶,顶上施龙骨架,地面平托金丝楠木楼板,平面铺青砖,每层辟八门,四明四暗。各层塔心室内皆有刻石,画像镶嵌壁上,宝塔中心部位原有金丝楠木通天柱,上至塔刹下直落地宫,以承托每层平面负荷,此作法当属宋代
遗风。
临清舍利宝塔并非为“舍利”而建,而是缘于风水。明万历年间,临清文人缙绅聚议,认为临清的风水不利,最后决定,将临清土城北方的观音大士像移至此处,并建造一座宝塔,此处正是临清汶、卫两河汇流北去的“天关”。可“扼塞两河水口,弘开万里天关”。事情定下来以后,众人推举在家赋闲的临清籍人工部尚书柳佐主管其事,并正式定名“舍利宝塔”,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开始策划,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第五层建成。第六层于次年由临清布商王道济独资捐建,又历时三年,九层宝塔终于全部建成。
临清舍利塔应“灵收八表”的意象。
塔的各层平面皆为正八边形,第一层至第五层和第七、八层塔心室为正方形,六层和九层为八角形。塔的平面构成是结合竖向设计而统筹布置的。就全塔而言,登临凭眺,则八面风光皆可撷取;而就各层言,则层层相错,收入景物各有不同,形成了统一中的变化,丰富了“灵收八表”的戏剧性空间变幻效果。
游人登临此塔,犹如在欣赏一曲恢弘的交响乐,戏剧性变化的塔内空间带给人美的享受,古代匠师在此塔的建筑构成设计意向上,可谓脑存丘壑,实为大家手笔。
临清文化中心:临清文化中心位于山东临清温泉路以南,大剧院以东,曙光路以西,济津河以北,规划占地面积8.71公顷,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临清文化中心由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彦青艺术馆六馆组成,是集场馆、园林绿化、水体景观、运河公园、迎宾道路等多种景观元素为一体的大型景观建筑。
 
 临清文化中心整体布展面积15000平方米。其中规划展览馆作为展现临清城市建设风貌的重要展馆,分为形象展示、历史沿革、城市总体规划等14个展示区,运用了31项多媒体设备和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展示临清城市规划的变迁;博物馆以专题和单元结合的形式,展现临清作为中国运河名城·千年古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张自忠将军纪念馆由序厅、碑刻、生平事迹、影视播放、书画题词五个展厅组成;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展出图片、实物资料200余件,陈列各类书籍及季羡林先生部分著作手稿3000余册;张彦青艺术馆设置九个展厅,收藏张彦青先生的书画精品、名人书画精品300余幅,各类艺术珍品470余件;文化馆有专业培训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体育活动室、游艺室、舞蹈室等,为众免费开放了专业培训、阅览、电影、书画展览、文艺演出、讲座等文化活动项目10余项;专门建立了艺术档案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厅,为进一步开展和丰富众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清文化馆于201111月份被评人国家级文化馆,是聊城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馆.
清真寺: 临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现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寺位于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当时是临清最旺盛的时期。寺内的碑刻记载,洪姓回族人建房时偶得白银八缸,建临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现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寺位于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当时是临清最旺盛的时期。寺内的碑刻记载,洪姓回族人建房时偶得白银八缸,建成该寺,至今已有聊城旅游500余年的历史。此寺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甬道、牌坊门、望月楼、正殿、后殿、影壁、后门等殿、堂、楼、阁86间。
望月楼,它为歇山重檐牌楼式建筑,楼式结构,玲珑别致。门楣正中镶手书“清真寺”匾额。望月楼后面悬挂两块匾额,一块书写“正意诚心”,一块书“彝伦攸叙”,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名人书写。穿过望月楼,步入了石材垒砌的丹墀,四面玉石栏杆环抱,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清真寺主体大殿便展现在面前。大殿由前殿、后殿、抱厦等组成勾连搭式建筑,殿顶庑殿式结构,是封建社会规格最高的建筑形式,殿顶覆有黄、绿琉璃瓦,飞檐四出,犹如雄鹰振翅,雄伟壮观。殿门为落地花格扇,斗拱、透雕挂落,雀替仍保留着明代建筑的风格。正殿广厦后檐连接着后殿,殿顶为勾连搭式,上部是三个六角形伞盖式亭楼为主体的窑亭,窑顶峰折陡峭,攒尖顶部装以鎏金葫芦形装饰。
大殿的左右建有角亭,将大殿衬托的更加庄严肃穆。大殿南北两侧是讲经堂相互对应。讲经堂前为卷棚廊厦,花格落地门,八角开窗,匾额、楹联装点期间。进入大殿内,深沉而
神秘的气氛扑面而来。殿内列柱林立,高大而空旷,墙壁上彩绘以暗红、棕和金的卷蔓纹及阿拉伯文字组成图案。殿正中设有“圣龛”,朝向圣地麦加,右方有敏拜楼,殿间有拱门贯通,殿内可供2000余人进行礼拜。
清真寺建筑形式以我国传统为主调,透露着外来气息,布局精巧,结构精美,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佳构。院内的古柏参天,幽深静雅,名人佳句、先贤哲语跃然匾额楹联上,让人赏心悦目。
东寺,与北寺遥相互应,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由大门、二门、穿厅、正殿、对厅、南、北讲经堂、沐浴室等组成。
正殿为宫殿式造形,殿顶呈凸安形,四角飞檐,门为落地格扇。殿内松木地板,悬阿文经字匾六块,水彩各形阿文通天木柱八根。殿堂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对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落地隔扇,六门相连,八角两窗,前有门楼彩绘精雕,造型别致。上悬古匾三方,为“万化朝真”、“一本万殊”、“道有统宗”。
临清清真寺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既具有伊斯兰宗教建筑特点,又更多地体现了我国传
统的木结构建筑风貌,充分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体现出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优良传统。
鳌头矶:临清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办事处吉士口街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结合处,是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是会通河和通惠河的连接处,为了调节水位便于航运,临清城内有很
临清鳌头矶位于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办事处吉士口街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结合处,是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是会通河和通惠河的连接处,为了调节水位便于航运,临清城内有很多段运河和古闸桥。鳌头矶之名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北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洲”。鳌头矶处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四只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象其尾,明代临清知州马纶为观音阁题名曰“独占”、“鳌头矶”,明代书法家方元焕书,以赋予其“独占鳌头”的意境。现尚存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抱。北殿称“甘堂祠”;南楼名“登瀛楼”;西殿曰“吕祖堂”;东楼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鳌矶凝秀遂成为运河繁荣时期临清的一景。
运河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市城区内运河旁,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 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市城区内运河旁,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