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ECON20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商学院所有专业
开课学期:春
总 学时:经济学类54学时 学 分:3学分
讲课学时:54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实践学时:0学时
指定教材:顾建平,《宏观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
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97年
2、《 宏观经济学 》(第十八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
3、《经济学》(下册 )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5、《宏观经济学》,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7、《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宏观经济学》,黄亚钧、袁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教学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基础学科,研究一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主要内容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失业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中的汇率和均衡等,授课的重点是介绍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通过学习宏观经济理论
和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指标来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本课程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应用经济理论的基础,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探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
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内外均衡问题、汇率问题。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什么是长期经济增长?什么是短期经济波动?两者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
3、判断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有哪些?怎样判断?
4、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有哪些流派?它们有哪些主要观点?区别在哪里?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课时:2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总流程
一、两部门经济流程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的经济流程。
二、三部门经济流程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经济流程。
三、四部门经济流程
经济中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完整的经济流程。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的局限性
二、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值法
第三节国民收入中五个总量的相互关系
一、国内生产净值(NDP)
二、国民收入(NI)
三、个人收入(PI)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五节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系数
一、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二、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常见的价格指数
思考题:
1、如何理解GDP这一概念?用它来衡量宏观经济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产出恒等于收入恒等于支出?
3、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如何核算的?
第三章有效需求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NI-AE模型——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课时:3周,共9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均衡
一、两类宏观经济变量
总需求和总供给、总收入和总支出。
二、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凯恩斯定律、萨伊定律。
三、宏观经济均衡的实现
宏观经济均衡的实现条件:供求相等或收支相等。
四、均衡的收支分析
收支相等线、均衡的图示、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的表达和图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二、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的表达和图示,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的关系
三、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四、消费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定 、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定、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假定
第三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及其决定
二、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及其决定
三、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及其决定
第四节 缺口理论
一、实际国民收入和潜在国民收入
二、通货膨胀性缺口和通货紧缩性缺口
缺口的含义、缺口的图形表示,缺口所反映的经济状况
第五节 乘数理论
一、乘数效应
乘数的含义、乘数效应、乘数效应的大小
二、乘数原理
三、乘数的计算
两部门的乘数、三部门的乘数、四部门的乘数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意愿性存货投资和非意愿性存投资是否都必然为0?
3、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4、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可以提高国民收入,理由是什么?
第四章货币的供求和均衡利率
课时:2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的含义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统计口径
货币的层次
四、 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
五、银行准备金制度和银行存款的创造
基础货币、银行存款的创造、简单的货币乘数,完整的货币乘数。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二、货币需求产生的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三、货币需求函数
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四、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收入(Y)、利率(r)、价格指数(P)
五、货币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
货币市场供求相等
二、利率与投资需求
自发性投资、引致性投资、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投资曲线的图示。
三、利率与国民收入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思考题:
1、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活期存款的?
2、货币乘数与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例有什么关系?
3、传统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
4、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有哪些结论?
第五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扩展的凯恩斯模型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产品市场均衡和IS曲线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产品市场供求相等的数学表达和图形表示
产品市场均衡的含义,IS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IS曲线的数学推导、IS曲线的图形推导
二、IS曲线的变动
IS曲线的平行移动及其原因,IS曲线的转动及其原因。
三、产品市场的失衡与调整
产品市场失衡的原因,产品市场失衡的表示,产品市场失衡如何调整。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
货币市场均衡的含义,货币市场供求相等的数学表达和图形表示。
二、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LM曲线的数学推导、LM曲线的图形推导。
三、LM曲线的变动
LM曲线的平行移动及其原因,LM曲线的转动及其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失衡与调整
货币市场失衡的原因,货币市场失衡的表示,货币市场失衡如何调整。
第三节 两个市场的均衡和IS-LM模型
一、国民收入的均衡和IS-LM模型的形成
两个市场均衡的含义,两个市场供求相等的数学表达和图形表示
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失衡
市场失衡的原因,市场失衡的表示,市场失衡如何调整
三、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变动的原因、图形表示。
思考题:
1、什么是IS曲线?为什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什么是LM曲线?为什么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3、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4、为什么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会失衡?如何调整?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的运用
课时:2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体系的基本结构
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体系的构成。
二、财政政策工具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四大工具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含义。
三、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挤出效应的含义,挤出效应的图形表示,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自动稳定器的含义,自动稳定器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的效果,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不同经济状况下经济政策的混合使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思考题:
1、平衡预算思想和功能预算思想的区别?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工具?
3、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它有什么功能?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什么情况下会失效?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第七章 就业、物价和国民收入决定:AD-AS模型——完整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课时:2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的特征,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财富效应、利率效益和汇率效应。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三、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政府政策、预期、世界经济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二节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长期总供给和短期总供给的推导
三、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第三节AD-AS模型及其动态调整
一、AD-AS模型
二、总需求的冲击及其动态调整
三、总供给冲击及其动态调整
思考题:
1、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是如何推导的?
2、如何利用AD-AS 模型理解经济的短期波动?
3、比较总需求与总供给冲击对经济影响的异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