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2春·江苏扬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2.(2022春·江苏扬州·七年级期末)朱元璋由胡党之狱而一怒废除了丞相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伏诛后,皇帝下诏“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君主专制 D.限制大臣权力
3.(2022春·江苏南通·七年级如皋市实验初中校考期末)七年级小张同学阅读一本通俗历史
读物时,看到下图一副漫画。朱元璋设立的这一部门是( )
A.行省 B.东厂 C.六部 D.锦衣卫
4.(2022春·江苏常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考证,以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为例,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份,合计3291桩事。明太祖着实成了领导政府日常工作的行政首脑,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枢机构效率低下 B.明太祖勤于政事
C.六部职权划分过细 D.丞相制度的废除
5.(2022春·江苏常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地位日渐尊崇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6.(2022春·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末)洪武十五年,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他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这表明( )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皇权空前加强 C.监察机构职权扩大 D.吏治腐败严重
7.(2022春·江苏南京·七年级统考期末)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事必躬亲,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使朱元璋如此勤政的主要原因是( )
A.事务繁杂乱 B.废除了丞相 C.官员不作为 D.自身精力旺
8.(2022春·江苏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再现了某个朝代上朝的情境,图中的皇帝最有可能是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明太祖
9.(2022春·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10.(2022春·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明太祖独揽大权后,以祖宗身份立下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的“祖制”是
A.废丞相不允再立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实行行省制
11.(2022春·江苏扬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废除丞相制度 B.采用八股取士
C.大规模实行 D.设立厂卫机构
12.(2022春·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四书》作为标准答案,文章必须以八股文为形式。这样,读书人就不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不可以有自己独立思想。这反映了明朝科举考试
A.有利于读书人读书 B.削弱了思想文化的控制
C.推动了文艺的繁荣 D.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13.(2022春·江苏南通·七年级期末)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对科举制评价是:“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利用科举制选拔人才 B.主张扩大考试范围
C.主张考试内容为《六经》和二十一史 D.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
14.(2022春·江苏连云港·七年级统考期末)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隋唐的科举制 B.明朝的八股取士
C.明朝的厂卫制度 D.清朝的“”
15.(2022春·江苏·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意在说明代的八股取士( )
A.摧残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使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 D.削弱了儒学地位
二、综合题
16.(2022春·江苏南通·七年级统考期末)强化中央集权是一个中国古代王朝持续存在而必须要做的事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洪武十三年(1380)发生了胡惟庸案,明朝皇帝便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立丞相一职。于是,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便发生变化,出现了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朝”是指哪一朝代?“藩镇之弊”是指什么?请写出材料中“一切收了”的具体做法。
(2)材料二中的“明朝皇帝”是指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17.(2022春·江苏南京·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 《宋史·文苑传序》
材料二 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其间经历了一个过程。
——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艺祖”指的是谁?艺祖推行了什么政策?推行这一政策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朱元璋”是哪个王朝的开国皇帝?据材料指出太祖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八省联考有哪些省
(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共同目的。
18.(2022春·江苏南京·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重视科举考试,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材料二 由于八股文是登入仕途的“敲门砖”,于是明清两朝八股文大盛,文人们纷纷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这精致但缺乏实用的八股文之中。一直到清朝末年,面对欧美列强的欺凌,古老的帝国却发现自己没有可用之才与之抗争。
——《八股取士:一个中国教育史上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于何时?据材料指出宋太祖“实行殿试”的目的和影响。“重视科举考试”体现了宋代的哪项政策?
(2)据材料指出“八股文”兴盛的时期以及文人花精力于“八股文”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八股文“精致但缺乏实用”的特点。
(3)综上所述,概括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对社会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