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的作用
一氧化氮的作用
  一氧化氮起着信使分子的作用。当内皮要向肌肉发出放松指令以促进血液流通时,它就会产生一些一氧化氮分子,这些分子很小,能很容易地穿过细胞膜血管周围的平滑肌细胞接收信号后舒张,使血管扩张。
  一氧化氮也能在神经系统细胞中发挥作用。它对周围神经末梢所起的作用。大脑通过周围神经发出信息,向会阴部的血管提供相应的一氧化氮,引起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增强勃起功能。在一些情况下,勃起无力是由于神经末梢产生的一氧化氮较少所致。伟哥能扩大一氧化氮的效能,从而增强勃起功能。
  免疫系统产生的一氧化氮分子,不仅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癌细胞的繁殖,阻止安全帽的作用肿瘤细胞扩散。
  一氧化氮的化合物,化学式NO分子量30,氮的化合价+2。由于一氧化氮带有自由基,这使它个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顺磁性。当它与反应后,可形成具有腐蚀性的气体——二氧化氮NO2)。一氧化氮在标准状况下为无气体,液态、固态呈蓝
 
一氧化氮作用机理
  一氧化氮改善心脑血管的作用机理
编辑本段一氧化氮的合成
  一氧化氮的产生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酶生性一氧化氮,一种是非酶生性一氧化氮。
  非酶生性通过供体生成如、硝普纳等临床药物产生。酶生性必须有酶的参与,同时也要有前体物质的。这种酶称为一氧化氮合酶(NOS),人体内有3种此类酶,分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布于人体神经元细胞当中;最后一种叫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布于人体免疫细胞当中如淋巴、T细胞当中。
  其中以海洋生物为主要原料提取出来的酶一种内皮一氧化氮合酶 学术名称:一氧化氮海洋合酶 NOSS),这种酶的活性更高,可以在增强体内一氧化氮循环机制作用,源源不断的产品一氧化氮。但是这种酶很少见,必须是由海洋生物尖海龙、牡蛎、鱼精蛋白等海洋珍贵物种才能提取产生出来。酶生性一氧化氮的合成公式是 L-精氨酸 + NOS + O2 = NO + L-瓜氨酸, 瓜氨酸又可以通过一些列的化学反应生成精氨酸。具体可以看下图分析:
 
一氧化氮合成机制
[1]
 
精氨酸转化机制
在血管内皮细胞里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由于它是脂溶性的,所以很快渗透出细胞膜向下扩散进入平滑肌细胞,从而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使其松弛,扩张血管,最终导致血压的下降!同时也会很快渗透出细胞膜向上扩散进入血液,进入血小板细胞,使血小板活性降低,抑制其凝集和向血管内皮的粘附,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生化角度来讲,一氧化氮是一自由基气体,携带一个未配对电子,在体内极不稳定,这一特性恰好和其它游离自由基一样。这样两者就非常容易结合产生反应。从而使体内自由基数量大大减少。由于一氧化氮本身的合成需要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参与,但是正常情况下NOS的活性很低,需要硝基类药物或者皂甙类活性物质的激活。因此一氧化氮最佳的产生效果是和人参皂甙类物质一起协同作用。
编辑本段一氧化氮与核酸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建立了传递生命信息3个信使的学说,即生命体的各种活动都是在3个信使体系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
  我们都知道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主要体现者,但不是生命本身。生命的本质是这些生物大分子之间,以及它们之间复杂而有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是信息传递研究的基本任务。
  生命信息传递的真谛,就是细胞间通讯的细胞外第一信使以及外界环境因子作用与细胞表面或胞内受体后,通过跨膜传递形成胞内第二信使的级联传递,以及其后的核内第三信使诱导基因表达和引起生理反应的过程。生命信息传递在应答环境刺激和调节基因表达、生理反应的同时,不仅维持着细胞正常代谢,而且最终决定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的基本现象。
 
  传递生命信息3个信使
  第一信使是指各种细胞外信息分子,又称细胞间信号分子即细胞因子,诸如内分泌激素,前列腺素,气体信号分子(NO)以及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细胞因子。这些生物活性分子由体内各种不同的细胞产生后,能够通过血液、淋巴液、各种体液等不同途径,作用到细胞膜表面,引起细胞内的特定反映。
  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第一信使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信息跨膜传递机制激活的受体,刺激细胞膜内特定的效应酶或离子道,而在胞浆内产生的信使物质。这种胞内信息分子起到将胞外信息传导、放大、变为细胞内可以识别的信息作用。
  第三信使又称DNA结合蛋白,是指负责细胞核内核外信息传递的物质,能调节基因的转录水平,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这些蛋白质是在细胞胞质内合成后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信使作用,因而称这类核蛋白为核内第三信使
  所以核酸是细胞内的具有遗传功能的物质,NO属于细胞间的通讯物质,没有NO,再多的细胞无法协同工作,相互发挥作用,生命信息传递不出去毫无意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承担人体新陈代谢的任务。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氧化氮
  化学品英文名称: nitrogen monoxide
  中文名称2 氧化氮
  英文名称2 nitric ox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 92
  CAS No. 10102-43-9
  EINECS号: 233-271-0 [2]分子式 NO
  分子量: 30.01
  分子键长:115.08pm
  键解离能:941.69kJ/mol
  磁性:顺磁性
编辑本段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CAS No.
  一氧化氮 10102-43-9
编辑本段一氧化氮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本品不稳定,在空气中很快转变为二氧化氮产生刺激作用。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
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一氧化氮浓度高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有毒,具刺激性。
编辑本段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无明显反应
  眼睛接触:刺激眼睛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编辑本段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有机物接触易着火燃烧。遇到氢气爆炸性化合。接触空气会散发出棕有酸性氧化性的棕黄雾。一氧化氮较不活泼,但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而后者有强烈腐蚀性和毒性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氮。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
编辑本段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编辑本段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透气型防毒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卤素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编辑本段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5[NO2]
  前苏联MAC(mg/m3) 5
  TLVTN ACGIH 25ppm,31mg/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盐酸萘乙二胺比法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透气型防毒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编辑本段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气体。
  pH
  熔点() -163.6
  沸点() -151
  相对密度(=1) 1.27(-151)
  溶解性 难溶于水。
  主要用途: 硝酸、人造丝漂白剂、丙烯及二甲醚的剂。
  其它理化性质:
  一氧化氮是无气体,工业制备他是在铂网催化剂上用空气将氨氧化的方法;实验室中则用金属铜与稀硝酸反应。
  NO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而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常温下NO很容易氧化为二氧化氮,也能与卤素反应生成卤化亚硝酰(NOX)如2NO+Cl2=2NOCl
  根据NO分子结构可见,他有未成对的电子,两个原子共有11个价电子,也就是个奇分子,大多数奇分子都有颜,然而NO仅在液态或固态时才呈蓝。NO分子在固态时会缔合成松弛的双聚分子(NO2,这也是他具有单电子的必然结果。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NO可以被过氧化钠吸收[3]
  Na2O2+2NO=2NaNO2
  所以所有中学习题中关于含NO气体通过过氧化钠(而NO不被吸收)的内容都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出题者胡乱编造的
编辑本段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较稳定
  禁配物: 易燃或可燃物、铝、卤素、空气、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