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改变了国际格局。同时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美伊战争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②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③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3、重点及突破方案: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主要通过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式突破重点。
4、难点及突破方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和图片,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弄清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二、学情分析  战争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且美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对战争的残酷场面仍记忆犹新,对战争的性质也比较容易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的体验,且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配以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节录的有关萨拉热窝事件的电影《萨拉热窝事件》的片断,形象地展现斐迪南大公被刺杀的场面,将关于一战的图片、地图、讨论题、表格、板书、练习题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既直观又省时。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到理性。学生的学法为查资料、分析讨论等形式为主。
四、教学流程提纲 
教师指导: 1.以提问导入新课。2.创设情境,质疑,分析归纳学生的意见。 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 1.回顾旧知识,积极回答问题。2.细读课文,结合动画、图片资料分组质疑。3.总结。
五、教学设计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初三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如下教学程序: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分析——合作探究——资料研习——讨论——归纳、目标检测——教学小结。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2分钟):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相关图片资料,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以提问导入新课。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5分钟)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通过让学生思考“英法美德在不同时期产量位次与所占殖民地位次的变化简表”,得出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瓜分殖民地、争夺霸权的斗争必然要发生。通过观察“德国水兵向英国水兵挑战”的漫画及思考“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语”,认识其争霸野心,得出矛盾的实质即争夺霸权、殖民地,进而促成两大集团的形成。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主要以观察地图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并出示相应图表,以了解其根源、性质、影响。
3、萨拉热窝事件    展示动画,学生感知事件经过,同时教师加以简要评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恐怖主义行动应坚决反对,尤其是个人暗杀等突发事件对世界和平带来的巨大威胁!同时出示问题,探讨减少或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树立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
4、教师总结归纳一战的起因,突出强调其根源与导火线。
5、空前灾难  凡尔登战役(1916年)被称为“绞肉机” ,可见其残酷性。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通过播放影视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感知战争的残酷,以确凿而详实的文字叙述、统计数据得出“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这一重要后果。
6、一战性质  通过出示两则文字资料,学生会自然得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这一结论。
(三)、目标检测,教学小结(5分钟):再度明确教学目标尤其重难点。通过子目的知识联系,围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两大军事集团列强争霸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主线,层层递进,概括总结。
(四)、历史与现实结合(3分钟):在本课的课外思考题的布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现实性。如思考“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科技与战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体现读史明智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总之,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通过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的互动设计,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认知历史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
六、教学反思:
1.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