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产品设计与研发、电子产品测试、电子产品维护、技术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与基础IT产业关系密切、适应面广、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如下:
1、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其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2)熟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
(3)了解相近专业如微电子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一般情况;了解经济管理的一般知识。
(4)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
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等)、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创新性实验能力等)及交流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3、素质结构要求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电子电路基础、微机系统及
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现代测试技术等。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课内总学时数为2598学时,总学分数为159.5学分。
其中:必修课程2142学时、133.5学分;选修课程456学时、26学分。
专业方向:1、电路与系统方向;2、光电子技术方向。
课程设置情况详见表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安排表》。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本专业各类实践环节安排情况详见表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
业实践环节安排表》。
六、综合素质培养
由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的教育环节,以及学科竞赛等专业性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拓展性校外活动选修环节组成,设定为10学分。详见表二:《综合素质培养与拓展环节》。
七、学时、学分分配比例
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见表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学分统计表》。
八、学制、毕业最低学分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四年,完成学业最低学分195.5学分。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完成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训练,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九、有关说明
1、电子信息类专业2008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
(1)强化“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夯实数学外语基础、深化电子电路知识、拓展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设置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
(2)构建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共同基础平台,实施大类培养,形成宽厚的学科基础。
(3)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4)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2、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体系
(1)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结构体系,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方向(2)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为四个层次: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同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方向限选和任选课程。其中,前两个层次形成了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平台(即大平台),而第三层次形成同类专业基础教育的小平台。
大平台学科基础课程跨度为一上至二上共三个学期,小平台专业基础课程跨度为二上至三下共四个学期,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跨度为二下至三下共三个学期,四下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从二下开始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志愿按不同方向培养。
3、对专业选择和专业方向选择的要求及规格说明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了电路与系统、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均由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组成。一旦选择了某一专业方向就必须选择该方向的限选课程,同时在任选课程中选择相应的配套课程(最低选10学分)。
4、外语和计算机教学要求
外语教学安排中注重了非母语认知的连续性,层次安排上循序渐进,从大学英语到专业英语再到双语教学四年不断线。计算机教学中安排了足量的课内和课外上机时间,从而保证理论知识的吸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