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只需5天--《浪潮》教育的真正意义
极权只需5天--《浪潮》教育的真正意义
极权只需5天--《浪潮》,改编于美国真实事件,影⽚为德国⼈拍摄,发⽣在德国⼀所中学的故事,德国--这座曾经出现“纳粹”极端的国家,敢于有勇⽓反思历史,这种精神值得敬佩。本⽚讲述⼀所中学的⽼师在如何⽤5天的时间在学⽣之中建⽴极权--法西斯主义的社会。
电影海报
第⼀天,树⽴权威;⼀开始在班级定下规则:上课举⼿报告,起⽴发⾔,必须叫⾃⼰“⽂格尔先⽣”,让懒散,⾃由的学⽣⾛上“被”领导的地步。
第⼆天,集体意识;⽂格尔先⽣让学⽣穿统⼀的服饰:⽩⾊的衬衫,⽜仔裤,形成集体意识,课堂中的学⽣也表现出了团结,有学⽣甚⾄愿意为他⼈提供帮助。⼤家还确定了组织的名字--浪潮,还设置了logo建⽴了专门⽹页。
向前翻滚的浪潮
第三天,统⼀标志;如果说之前的⾏为是上传下达,那么从第三天起学⽣对活动表现出狂热,并积极主动参与,他们要求设置⼀个⼿势--在胸前⽤⼿臂摆出海浪翻滚的标志,这成为区分浪潮成员和外部成员的门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第四天:排除异⼰;对班级中不穿⽩衬衫,不做浪潮⼿势,甚⾄印发反对浪潮海报以⼥主为代表的其他⼈,⼤家⼀致排除,话剧社换⼥主,男主搭上⼥主闺蜜。慢慢的成员内部⼈⾛的愈来越近,组成更⼤的团体压迫外部成员。
第五天:易燃易爆炸;浪潮发展的局势慢慢失控,⽔球⽐赛中,“⽂格尔先⽣”的学⽣暴⼒拖对⽅的运动员下⽔,看台上的成员亢奋殴,⽐赛中⽌。⾬夜中,马尔科被卡罗的劝退惹怒并失⼿打了卡罗⼀巴掌,当他意识到⾃⼰在浪潮活动中的性情突变,到⽼师要求⽴刻停⽌活动。
第六天:故事结束;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莱纳.⽂格尔从演讲中给孩⼦们上了极权课的最后⼀堂课,以⼀个参与性事件指出问题的症结--让学⽣押上来具有反抗意识的成员马尔科,指着押送成员中的⼀位说到:“刚才是你把他押上来的吗?虽然我只是让你把他押上来,但如果我让你杀了他,你是不是也会这么做?”
3名成员押着反抗者
⼀场很有仪式感的演讲后宣布活动结束时,意外发⽣了:活动中参与感最强,得到认可最多的“软脚虾”不允许,是的他不允许,他歇斯底⾥的拒绝,短短5天的浪潮是他的全部,他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在绝望中他⽤打伤了同学,随后饮弹⾃杀,莱纳.⽂格尔也被警察抓起。
电影彻头彻尾的冷漠,没有⼀丝教育温情,却极具教育意义,如果没有校园暴⼒,如果家庭成员积极关注,或许这场活动不会成为“软脚虾”的全部,最终也不会酿成悲剧,忽然能理解那种好不容易到了
⼀点归属却⽣⽣的被剥离的绝望。如果“⽂格尔先⽣”能尽到作为⽼师尽的义务,及时发现学⽣的⼼理变化,⽽不是⼀味的享受学⽣⾂服的虚荣,或许悲剧会减轻⼀点。
电影最讽刺的是莱纳⼀开始是想要讲“⽆政府主义”的课程,⽆奈才选择了“极权主义”。从抗拒到接受,从⽆奈到享受,成年⼈的世界或许更容易改变呢。这场活动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帮凶,指出教育的3⼤联动,从不是⼀处的问题。
极权离我们有多远--并不遥远,仅仅5天就可以形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