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5期湖北
“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
代娟
(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随着人们消费升级与旅游服务产品需求的急剧增大,旅游产业已进入全域发展时代。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将达到12%,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交通作为旅游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要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考虑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同时,“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推动湖北转型发展、扶贫攻坚和城乡统筹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交通强国”战略实施、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抓手。
一、“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国家制度层面关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出台了《“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提出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政策突出了以下四方面重点:第一,构建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改善景区公路通达条件;第二,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旅游、生态等复合功能型转变;第三,围绕服务区试点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等设施,配套风情小镇、汽车露营地等,引导自驾车房车旅游发展;第四,结合景区景点,强化公路沿线生态资源保护、风情小镇、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景观营造,打造精品公路旅游线路。目前,交旅融合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还不成熟,普遍存在着产业自身“投资大、回报慢”的天然属性和行业间存在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问题,要真正推动两者融合发展,亟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用市场化办法培育新业态,深化供给侧改革。
2、湖北省关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017年,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在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当前,湖北省正在积极开展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湖北省旅游正在向“品质旅游”转变,向全域旅游全面推进。交旅融合发展是湖北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湖北省作为旅游文化大省,楚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悠久,红革命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底蕴深厚,很多优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同时省内基本建成“9纵5横3环”骨架公路网,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旅游公路等网络日益完善,有效促进了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交通运输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匹配、不协调问题也日益突显,极大制约了省内丰富优质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3、其他省份关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有机衔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省旅游集团、省交通集团、浙江机场集团、省海港集团等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领域的建设开发。
摘要:目前,随着人们消费升级与旅游服务产品需求的急剧增大,旅游产业已进入全域发展时代,交通作为旅游产业的催生素和发展的重要引擎,两者的融合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且已成为目前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从当前湖北省“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针对目前两者发展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通过政策研究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研究
22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5,2019
四川省关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发展改革委等各部门协调管理推进机制,共同加强省级层面的规划引导、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探索建立旅游交通新业态的协同管理模式。同时,强化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协调互动,加快建立健全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项目规划布局、前期工作、推进实施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联动和协作,积极落实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
江苏省旅游局与省交通运输厅将共同编制《江苏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三年实施方案》,打造精品公路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推进“水韵江苏”旅游交通发展、强化旅客站点旅游服务功能、支持江苏省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速传统客运企业向旅游营运转型、加强旅游交通信息共享服务、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三个全覆盖”、联合共治旅游交通秩序,多地将交旅融示范项目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在项目建设上给予政务服务、用地保障、资金配套、财税补贴、投融资等支持政策,建议交投集团积极推动将龟峰山项目列入全省交旅融合试点示范项目,并争取用地、资金等配套政策支持。
云南、江西、贵州等多地将交旅融示范项目纳入招商引资项目,由当地省属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或旅游投资集团等主体投资建设运营,并在项目建设上给予政务服务、用地保障、资金配套、财税补贴、投
融资等支持政策,形成合力促发展。
二、“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面对人民众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出行需求,现有的交通和旅游融合性明显不够,无法满足人们“快进、慢游”的需求。目前“交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虽然已形成必然趋势,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1、交通网综合服务设施水平不高,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度
旅游景区的可达性、旅游景点的通达度、旅游交通质量都与地方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省内旅游资金和交通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旅游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等水平不高。湖北省旅游交通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交通网络不便捷,这主要体现高铁、飞机、高速公路的终点与景区之间连接道路破旧、难行。大路好走,小路难行在湖北省4A级以上景区都十分普遍。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湖北省有5A级景区10个,除长阳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外,其余9个已实现二级以上公路或者Ⅰ级航道通达。但是在124家4A级景区中,55家连接道路没有达到二级公路的标准。游客前往恩施大峡谷游玩,要从恩施市下高速再通过城市间的连接道路到达恩施大峡谷,中间要耗费1个多小时,让游客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2、景区内的旅游交通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交通状况差
目前,许多景区内的旅游交通建设容易趋向两个极端:要么没有进行科学规划,不重视景区内的交通,景区内交通建设处于停滞状态,造成游客对景区的人为破坏;要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没有充分考虑景区内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在景区内修建宽广的公路或者到处修建索道、电梯等交通设施,不仅破坏了景区生态环境,而且将景区的原始风貌彻底改变,其结果恰恰影响了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景区道路被自驾游车辆挤满、黄冈市罗田县因自驾车太多出现了十几公里的排队长龙……甚至一些景区因为交通条件限制,“养在深闺无人识”。
3、旅游交通发展不平衡、供给与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
无论是从旅游交通的硬件还是软件的投入和发展来看,湖北省整体上都要比东部发达地区落后,旅游交通在省内也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湖北省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需要发达的旅游交通以促进其旅游业发展。这就使得旅游交通供给与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4、“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缺乏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
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鼓励交旅融合发展的办法,但“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政策法规仍不完善,阻滞了交旅融合产业发展推进的力度和效果。比如:交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特许经营管理问题;相关行业标准和监管制度问题;土地收储模式和价格问题;旅游资源评估对价的方式问题;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方混合经营旅游资源的监管问题;建设期和投入期政府政策支持
等,这些能否寻求体制上突破和政策的创新,都缺乏指导和保障。
5、“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由于旅游业和交通业都具有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目前“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探索试点阶段,还没有到成熟的盈利模式和成功的案例,如何实现投资平衡仍然是交旅融合发展的重点考虑因素。
三、湖北省“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1、统筹编制旅游交通规划,将交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纳入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战略规划
建议出台湖北省交旅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旅游要素和交通需求,促进两个行业发展规划的协调配合。同时,结合“多规融合”项目,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旅游功能区划的融
23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5期
合,促进各部门对生态红线的共同把控,形成“规划一张图”。比如:可借鉴浙江省经验,浙江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有机衔接。
2、建立健全交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议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建立交旅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将相关制度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职责,形成发展推力;制定配套协调的政策法规制度,规范交旅融合发展秩序,避免资金、市场运营风险,实现一体化发展;建立综合调节机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提升发展效益。如采取以景点资源有偿转让和政府资源入股等形式,积极将资源转化为资金,采取社会多方参与开发方式,实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建立旅游开发投入共担、资源共享、利益分享机制,完善景区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化运营。
3、整合旅游资源,创新项目投资平衡模式
创新项目投资平衡模式是促进交旅融合发展的保障。建议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优化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和市场主体,将具有投资建设实力和资源能力的国有企业作为试点企业。比如可参考浙江省出台的“积极鼓励省旅游集团、省交通集团、浙江机场集团、省海港集团等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交
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领域的建设开发”等相关政策,明确将交投集团纳入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领域建设开发的鼓励名单。同时,还可从资金和资源上考虑,建立合理的项目补偿机制和相关支持政策,依托已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及大数据资源,加快智慧旅游交通平台建设。比如:可以借鉴甘肃省公航旅集团的经验,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元化、平台化筹措资金的新渠道,破解资金筹措难题,加快“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6〕70号.
[2]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Z].交规划发〔2017〕24号.
[3]严存义:为旅游业发展铺平坦途——
—我省交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启示[N].甘肃日报,2016-05-28.
[4]彭志敏、吴琪:中国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融合态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技术经济,2017(12). [5]沈仲亮、李志刚:旅游+交通”亟待深度融合[N].中国旅游报,2017-02-21.
(责任编辑:刘冰冰)
广西外商直接投资
杨建辉
(桂林理工大学人事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面向东盟的前沿窗口。2017年,广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达51.93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了1.23倍。外资的流入为广西产业升级带来了重要影响。可是,在广西三大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分配不均的现象使得外商直接投资给广西产业升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研究广西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演化关系,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利用好外资,促进广西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升级关系之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优化。Akbae,Bredeu(2004)基于偏微观视角研究发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有显著的促进效应[1]。李佳(2014)从微观的角度概括了FDI技术溢出效应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详细地阐释了利用外资时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不同渠道促进三大产业产业内升级,关联产业技术水平及附加价值的提升[2]。彭继增、邓梨红、方仙美(2016)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在长期中FDI确实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
湖北省旅游
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会给东道国的产业升级带来不利影响。Gábor Hunya(2002)以罗马尼亚为研究对象来研究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罗马尼亚外商直接投资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摘要:本文基于灰关联熵流模型,实证分析2011—2017年间广西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7年间出现熵增现象,表明由这两者的关系可能陷入混沌无序的状态;而2011、2015、2016、2017年均出现的负熵流,说明由这两者所组成的协同发展系统是耦合有效的,正向着关联有序的方向发展。对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协同研究
2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