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
14
【作者简介】
王建国(1957-), 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俊宴(1976-),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陈 宇(1967-),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徐 宁(1980-),女,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修改日期】2013-09-19【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10-0014-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 【摘要】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作为景观与城市紧密连接的典范,西湖与城市的景观规划具有很多敏感性和未知性。在西湖景区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
规划提出“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并采用多种技术方法的探索创新,建立了基于理性分析的景观规划框架,优化了西湖动态游览路线、城市空间形态、视觉廊道等专项要素。成果结合城市发展走向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可使相关规划的理论与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以适应各不同城市案例。
【关键词】西湖;“景—观”互动;城市景观规划;理论与技术
ABSTRACT: The West Lak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enic sites i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As a paradigm of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landscape and city, the landscape planning of the West Lake and the city has lots of sensitivities and unknown attributes. In the course that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applies for becoming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planning put forward a two-way planning concept based on the “landscape-view” interaction, introduced the innovations of various technical methods, and established the landscape planning framework based on the rational analysis, which optimized the special elements such as tour routes around the West Lake, urban spatial form, and visual corridors. Combined with the factors such as urban development tendenc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can further complete and extend the relevant planning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to apply to different case cities.
KEYWORDS: the West Lake; “landscape-view” interaction;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1 导言
西湖是杭州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具有世界级的景观价值。历史地看,西湖地区经过千百年来的自然演变和人工营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既浓缩了江南山水的灵秀婉约,又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但素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特质在杭州城市扩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不断突破的建筑高度、越界建设的临湖建筑越来越对西湖水体原有的宜人空间尺度和城市天际线轮廓构成威胁。
随着杭州新一轮城市发展建设的深化,城市逐渐由西湖时代走向钱江时代,西湖景观的控制也随之从老城尺度延展到更大的空间范围。在2008年杭州市决定将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西湖与城市的综合景观提升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个问题重点关注西湖东岸45km 2的老城中心地区,也涉及到外围168km 2的整个主城范围对西湖的景观影响(图1)。
在本研究中,笔者系统提出了“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论与相应的解析技术,通过“湖、城、人”要素及其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西湖的景观特征、西湖与城市的关系以及西湖与游人观赏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空间的GIS数字化平台,分析城市未来最优的高度形态分布,寻求西湖东岸城市景观控制的不同途径,最终提出总体空间形态层面、景观优化层面、游线优化层面和建筑改造层面的景观提升对策。
2 “景—观”双向联动的规划理念框架
对于大多数城市中的水体,人们习以为常的观赏模式是“坐城观景”,将湖泊水面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却较少意识到与之相对的“坐景观城”也是另一种欣赏方式。即便在塑造“坐景观城”的过程中,现行规划也多从城市轮廓立面的
西湖城市“景—观”互动的规划理论与技术探索
*王建国 杨俊宴 陈 宇 徐 宁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978052,51278114)。
EXPLORATION ON PLANN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LANDSCAPE-VIEW” INTERACTION BETWEEN WEST LAKE AND CITY
WANG Jianguo; YANG Junyan; CHEN Yu; XU Ning
15
静态视角规划物质空间形态,缺乏对行为主体游览路线、驻足点和视觉关系的规律性把握。西湖的开敞水面有良好的视野和较多公共观景点,人们可以多视点、多角度、全景式阅读城市的形态和轮廓,建立起对城市的整体景观印象。在这个互动的观赏过程中,观赏者的动态行为路线及其相应的视点分布,与静态的城市形态塑造同样重要。通过研究游客欣赏景观的行为路线规律和视觉特征,将“景—观”互动的理念应用于空间规划过程中,能取得显著的实际成效。
为了对西湖城市景观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规划将城市景观的评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观”与“景”。观:强调的是城市景观的观赏点、观赏视线及观赏者的心理感受;景:关注的是城市空间景观构成单元的价值与意义。虽然视觉感受偏于主观,不同的视觉主体对同一景观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城市景观仍然存在相对普适的美学标准,可以通过量化的指标和手段进行评估。对于从西湖欣赏杭州城市景观这一特殊视角,同样需要改善和提升。因此,只有“景”与“观”同步优化调整,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2.1 基于GPS的湖面动态视觉解析
从西湖看城市存在一个动态的视场,亦即5.9km 2湖面遍布随机视点的难题。因此,寻西湖景观与湖面游线的观景关系,并将其量化外显作为提升工作的操作对象非常关键。为此笔者提出了GPS定点评价数字技术,较以往更精确地分析西湖城市景观与湖面游线的观景关系。
对“观”的评价,即对现状视点进行选择和评价。首先,根据西湖的特点,将视点分为点状、线状、面状和动态、静态两类(两类视点的划分标准不同,都适用于西湖),基本覆盖了西湖所有的重要景点、景区和视域。其次,运用问卷访谈、观赏点标注和影像矢量化三种方式进行观景记录和描述。现场调研中,在每一个定点视点、每一根线性视点、每一组面状视点观赏东岸城市景观,得到每个视点最终的观景感受;在“西湖十景”等景点共收回关于西湖东岸城市景观的有效调研问卷100份(包括80份中文和20份英文问卷);以步行方式在苏堤和白堤行进,标注了32个特殊视点,拍照记录并做空间注记;以手摇船为湖面游览工具,在湖北岸建立测绘坐标原点,生成正南北向250m为间距的方格网,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每个格网交点的准确湖面位置,各视点均以南北两侧的保!塔、城隍阁为界环拍城市景观,共得到有效城市景观影像130张,用于景观分析的影像照片102张
(图2)。
图1 西湖城市景观规划涉及的研究范围
Fig.1 Study scope of landscape planning for the West Lake
and the city
图2 西湖GPS定位观测点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GPS anchor points of the West Lake
2.2 基于城市轮廓线评价体系的景观视觉解析
景观视觉评价主要关注西湖观赏城市景观的质量和水准。对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采用理性评分方法,根据视觉单元密度、单元面积级差、单元高度首位差等三项因子评价城市轮廓线的优劣,据此可以基本量化一个视点观赏城市景观的感受。良好的城市天际线需要适当的起伏,需要数量适当、位置恰当的标志建筑,需要体现人工构筑物与自然山水相互补充和衬托的衔接关系。视觉单元密度越大,表明轮廓线节奏越不明显;单元面积级差越大,表明轮廓线的可识别性越
西湖城市“景—观”互动的规划理论与技术探索
杭州西湖十景王建国 杨俊宴 陈 宇 徐 宁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
16
彩,观景感受也多为带有个人情感的定性表述,如“从苏堤由北向南骑自行车游览,城市的总体景观逐渐变好”,或“人在湖面乘手摇船游览,认为三潭印月以西的湖面景观比东面更好”。
2.3 景观综合评价结果聚类解析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景”与“观”的评价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人是评价主体,“景”是评价对象,“观”是评价介质。一个完整的视觉评价过程是:人们在西湖的某个视点(或某条游线),遵循“观”的原则,运用一种或多种“观”的方法对“景”做出评价。因此,“观”与“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互相影响的评价要素。抛开“景”研究“观”,容易导致评价失去目标,片面强调主观视点选择的重要性,最终变为空洞的视点评估;抛开“观”研究“景”也是不现实的,城市景观固然存在诸多问题,但现状不易改变,实际操作中更适宜采取“移步换景”的方式规避不佳视点。
根据调研成果的整理和评估打分,得到西湖102个视点的观景优劣排序,分为四档:一类视点为最佳视点,即为最适宜观赏城市景观的视点,分值在90~80分之间,共23个;二类为较佳视点,分值为79~
60分,共13个;三类为一般视点,分值在59~30分之间,共48个;四类为较差视点,分值在29~10分之间,共18个。各类视点中均存在观赏效果较好、一般、较差的点。点状视点中,苏堤春晓、雷峰夕照、柳浪闻莺较好;而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景点因距离城市较近而不太理想;线性视点中,苏堤距城市较远,有湖心岛作为中景,普遍较好,断桥附近的点相对较差;湖面上介于湖心岛与东岸之间的开阔水面是明显的不佳区域,既无中景层次,也无近景“景框”;其余部分分值向外逐步提高,靠近湖西岸线的区域分值较高。同样,对湖面游船线路进行评分。西湖目前开发的大中型游船观赏线共有4个起始码头,分别位于花港观鱼、湖滨、中山公园和岳庙,1个中转码头位于三潭印月。现有的
游船线共5条,分别为:三潭印月—苏堤东端,
三潭印月—湖滨公园,湖中三岛—孤山,三潭印月—涌金码头,花港码头—三潭印月。评价结果显示,湖面靠近东岸、苏堤、湖中岛的约20%的区域景观效果较好,湖面东北开阔水面的20%区域较差。这就意味着游线穿越湖面视觉欠佳区域的几率为60%。因此,必须适当改变航线以避开视觉效果最差的区域(图4)。
2.4 基于视觉评价数值的湖面景观等视线解析
在定量评价西湖各个观景点欣赏城市景观的
图3 城市整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Fig.3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overall urban landscape
assessment
图4 西湖各个观景点欣赏城市的景观评价分值
Fig.4 Landscape evaluation scores from various viewing
locations of the West Lake
强;单元高度首位差值越大,表明轮廓线的起伏波动越明显。建筑材质、建筑立面和建筑顶部三项因子用于评价建筑形态,同类项目首位差大者评价分值高。视觉层次、视觉斑块和视觉彩因子用于评价对景观的视觉感受,其中包括视觉层次的丰厚度、人工与自然的面积比和彩协调度三项指标。层次丰厚度和彩协调度数值越大,表明视觉效果越好;而人工与自然的面积比值则越小越好,表明城市景观的比例较好。根据以上九项分指标,可以基本实现理性地为任何一个视点的城市景观进行打分,评价城市天际线和总体视觉感受(图3)。
值得注意的是,最终的评价结论并非绝对的量化数据。尤其是“观”的评价含有较多的主观
17
基础上,计算湖内外每个观景点的分值指数,将其数据作为标高输入ARC-GIS进行综合计算,以插值
法生成西湖湖面不同数值的等视线(图5),从而得到与西湖坐标拟合的三维分值图像,其中深代表该点位欣赏城市的观景质量较好,而浅代表该点位欣赏城市的观景质量较差(图6)。
从综合分值所覆盖的面积指标分析,高分区域和低分区域各占20%,一般区域占60%。从分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高分观景区域主要分布在苏堤、白堤、宝石山南岸、近阮公墩、湖心亭、雷峰塔西侧以及西湖东岸靠近凯悦酒店的若干点位,低分观景区域集中于湖面东北侧开阔水面。总结高分区域的景观共性特征,堤岸最佳观景点距东岸城市较远,多形成以湖中小岛为近景,以模糊的城市建筑为远景的景观层次;湖面最佳观景点形成以湖中小岛或三潭印月、断桥等标志物为前景,以东岸城市建筑为中景、远景的景观层次;近岸最佳观景点形成以前景建筑展示为主体,错落的远景建筑和近岸绿化为衬托的景观层次。
2.5 基于空间模型剖切的高层建筑景观解析
从西湖看杭州城市,耸立的高层建筑是景观中最显著的重点。基于GPS技术评价的是由城市建筑体叠合而成的东岸立面整体景观,要对西湖东岸建筑景观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需要从空间上进一步分层解析。笔者采用空间模型剖切技术,分析了西湖东岸以高层建筑为主体的城市景观视觉品质,西湖景观与城市高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以及现状高层建筑的分布落及其与西湖重点景观的空间关系。
分析得知,现状西湖近湖地区建筑高度管控较好,但建筑体构成的城市界面、建筑单体的体量和立
面形式需要优化;延安路以东的高层建筑是影响西湖东岸景观品质的关键,现状高层分布结构不明确,单体体量大,体密度高,建筑立面形式、材料、顶部造型变化缺乏整体意识;滨江新城的远景高层建筑暂时未对西湖东岸城市景观产生太大影响,应从西湖观景角度对其可能出现的新高层的高度和组分布提前筹划和布局。可以通过减弱高层建筑视觉敏感度、提高东岸城市形态中自然要素成份和在景观层次中打造视觉焦点的策略改善西
湖东岸景观品质。
图5 西湖的等视线生成过程
Fig.5
Generation process of visual isopter of the West Lake
图6 西湖等视线变化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of visual isopter of theWest Lake
西湖城市“景—观”互动的规划理论与技术探索
王建国 杨俊宴 陈 宇 徐 宁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
18
2.6 基于城市中心体系的高层建筑布局解析
从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一座城市的形态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对于未来城市总体结构的宏观考虑也融入西湖未来的观城视野中。基于杭州现状城市形态与城市中心体系的测算结果,判断城区未来高层建筑分布为“二主七副”体系,即以武林广场—延安路商业商务中心区和钱江新城商务服务中心区为核心,吴山传统商业中心、城站商贸中心、省府路行政中心、火车东站、文三路电子信息中心、黄龙商务中心、滨江新城七大副中心分布在两核及周边地带之间,发挥两核间的联系、过渡作用(图7)。从“西湖观城”的视角考虑,在垂直于观景面的纵深方向(东西方向)若能形成“多点错位组合”的高层建筑分布格局,便能有效地增强城市景观的层次与错落感,即在城区弧形景观区域中创造多个兴趣点。当游客在西湖多点观赏城市景观时,会出现高层建筑体的多种组合格局、丰富的层次和错落有致的城市轮廓线。这样的高层建筑布局体系建构既符合城市建设的趋势,也满足视觉美学的需求。
城市景观的视觉优化工作主要分为评价和控制两部分,评价是途径,控制是目的。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将西湖城市景观分为“景”与“观”,即客体评价与主体评价两个层面:客体评价侧重于现实与理性,主体评价则强调多样与感性。评价和控制阶段均采用“景+观”的研究方法,但根据两项工作特性的差异,评价阶段以“观”的选择为重点,讨论视觉主体——人在面对景观时获得的印象与感受;而控制阶段
则以操作性强的“景”的优化为重点,讨论如何在景观评估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景观自身的品质。两者互相补充,标本兼治,在提升景观的同时,选择最优的观景途径,最大程度地达到相应的景观效果。
3 近中远结合的弹性规划框架
以上分析从湖景、城景和游客观光活动等方面梳理了西湖与城市形态发展的深层次要素,在此基础上,规划采用中心体系、交通路网、土地价格、用地性质、历史文脉及高度强制性等6项因子指标,综合分析评价了东岸城市发展对建筑高度的空间需求,建构了东岸城市形态未来发展的数字分析平台及未来城市可能形成的最优高度分布形态。
规划提出“疏解老城、城湖交融、山水入城”三大目标理念,即以钱江新城和江南新城为疏散单元,疏解老城人口、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加强西湖与东岸城市的联系,打造杭州城湖合璧、水绿交融、独具东方审美情趣的景观特
图7 未来城市中心体系分布与高层建筑的聚集规律密切相关
Fig.7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future urban center system and
the clustering regularity of high-rise buildings
图8 西湖城市规划理念
Fig.8 Planning concept of the West Lake and the city
图9 西湖城市规划空间形态
Fig.9 Spatial form of the West Lake and urban planning
19
;强化“三面云山一汪水”对东岸城市景观的渗透,打通视觉景观廊道(图8)。规划空间框架从二核四辅的高层分布策略、山水绿脉的景观轴线策略、赏游合一的西湖观景策略和秀隐谐巧的建筑风貌策略四大层面展开,通过城市天际轮廓控制、开放空间提升、景观设施重新配置等多元手段,引导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有序发展(图9)。
西湖东岸城市形态演变呈现出复杂的动态过程,控制对策不应重复以往的视觉控制单一手段,而应是一种多元控制方式,具体包括16种控制途径,分别是总体形态层面的强控制、控制钱塘江南高层容量、控制钱江新城高层容量、控制主城区高层容量,景观优化层面的加强城湖景观联系、适度改变湖东岸线、优化湖滨标志景观、增加绿化栽植,观景游线层面的调整湖岸观景点、增设新游线、调整西湖十景内的游线关系、在既有游线基础上改变环湖游线,建筑优化层面的拆除与减小体量、改变高层
顶部造型、改变立面和绿装修。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可供不同对策遴选和比较的控制途径矩阵,根据其整治成效、耗费时间和经济代价的不同,从中凝炼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种对策。
近期对策主要包括控制主城区高层容量、优化湖滨标志景观、增加绿化栽植、在既有游线基础上改变环湖游线和绿装修,主要针对西湖申遗近期实施目标提出。中期策略主要侧重总体形态层面的控制,包括钱塘江南高层容量、钱江新城高层容量和主城区高层容量的管控;景观优化层面采用适度改变湖东岸线、优化湖滨标志景观、增加绿化栽植等措施;观景游线层面采取调
整优化等措施;建筑优化层面的工作包括改变高
图10 控制西湖城市景观的16种途径
Fig.10 16 approaches for controlling the West Lake and
urban landscape
表1 以空间形态控制导则为主体的景观控制管理模式
Tab.1 Landscap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mode predominated by the guidelines of spatial form control 优化方案
优化目标
针对点位
“景”“观”改善策略
湖岸景观
规避不良视点是岸边观景最简易可行的优化方法
“断桥残雪”景点增加西湖一侧的观赏几率
“柳浪闻莺”景点将游览重点放在闻莺馆、湖岸漫步等项目上“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曲院风荷”
等景点
加强景区内的游线组织和观景条件的改善,吸引更多的游人停留
湖岸沿线的不佳视点利用岸边景观吸引和转移兴趣点湖岸沿线的优良视点
增加游人停留的机会与空间
湖面景观在不改变游船码头和景点分布的前提
下,适当改变航
线,提高西湖观城的总体印象
经过湖心三岛的游线:增设联系三潭印月—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景点的游线将停靠点从岛东侧移至西侧以增加城中景观、西湖西侧景观的观赏几率到达西湖东岸的游线:更改穿越较多视觉景观低分区域的三潭印月—断桥游线向“柳浪闻莺”、湖滨公园堤岸靠近,利用沿岸的植物与建筑扩大近景的视觉影响范围,暂时遮蔽、
弱化远景的城市高层建筑
自然景观
元素的引
入
以自然景观元素吸引人的注意,将远
景城市自动退到焦外近湖地段的建筑处理
与城市形成自然的衔接与过渡,并在建筑高度、形式、体量、风格等方面与高层建筑建立联系苏堤、白堤和沿湖堤岸的近人尺度
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元素点缀岸线、活跃界面的重要作用,进行植物配置
层顶部造型、改变立面和绿装修。远期战略则包括了全部16种控制途径,作为未来进一步深化的目标(图10)。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下转第70页)
西湖城市“景—观”互动的规划理论与技术探索
王建国 杨俊宴 陈 宇 徐 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