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重点]
试论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摘要]朝鲜战争是一场局部的、有限的战争,但它的意义和影响,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其它现代战争都是无法比拟的。它是冷战形成过程中的第一场热战,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后冷战格局的发展,导致东北亚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状态,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使中国长期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并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与遏制;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完成了与美国等国家的片面媾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日本的再军备奠定了基础;加剧了朝鲜南北双方的对立;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并推动了核武器竞赛。
[关键词]朝鲜战争;东北亚;国际格局;日本;朝鲜半岛;美国
在人类战争史上,朝鲜战争无论从地域范围、参战兵力,还是持续时间等方面,都只是一场局部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却超过战后的任何一场现代战争。它是一场在冷战乍起的背景下的特殊战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彩,实质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行冷战政策所结下的第一个恶果。战争持续了3年多时间,最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大致以北纬38°线为界,朝鲜仍然由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实行着南北分治,双方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均宣告失败。然而,这场没有结局的战争却在某程度上改写了全球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东北亚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拟从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朝鲜南北方及地区格局等几个方面,就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一阐述。
第一,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状态,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①当天,周恩来外长向各国在京前外交人员,包括美国原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博送达了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公函。美国是否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
10月6日—8日,美国国务院召开对华政策的圆桌会议。会议达成共识,即需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在一些问题上明显地朝着承认新中国的方向发展。1950年1月,新中国宣布要征用一些西方国家在北京的产业,包括有关政府的领事馆房产。鉴于此,艾奇逊制订了一个妥协方案,美国房产的大部分可以征用,但得保留一栋房子以备办公之用。这说明美国仍不想从中国大陆完全撤出。但他同时警告说,若美国的房产全部被征用,将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并将导致其从中国撤走全部外交人员。遗憾的是,新中国的领导人并没有意识到艾奇逊的弦外之音,中国政府按计划征收了美国的全部房产,美国人则束装回国。
这种结局虽然令人遗憾,但美国并未放弃与中共打交道的希望。1949年12月6日,率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访问,然而中苏谈判并不顺利。美国政府觉得有机可乘。1950年1
月2日,艾奇逊在全国新闻俱乐部会议上发表演讲,认为斯大林会向中共领导人提出过分的要求,为美国提供一个楔子以离间中苏关系。然而事与愿违,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外交向以苏联为首的苏联“一边倒”政策的正式实施,美国政府的楔子战略显然没有奏效。
不过,既然楔子战略是一项需要时间的战略,美国还有耐心等待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被消灭。一旦中共攻克了台湾,美国就没有卷入中国内战的可能性了,这本身就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机会。
1949年底到1950年初,美国对台湾采取了“撒手政策”。1949年1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预测,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将要对台湾进行军事攻击,而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没有能力抵抗这种进攻,台湾将于1950年底落入中国共产党手里。美国政府决定面对现实,放弃台湾。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就台湾问题向所有驻海外的外交使团发出一份密件,通知驻外机构,美国将对台湾实行“撒手政策”。并且说明,台湾落入共产党的手里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也在等待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在台湾陷入中共政权手里时,应尽量缩小其不良影响。这份文件说明,美国政府此时已经意识到,国民党既然已经“失去”了整个大陆,台湾落入中共手里也仅仅是个时间的问题。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就台湾问题正式发表声明:“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任何领土没有掠夺性意向。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和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无意使用武装力量干预现在局势。美国政府将不遵循足以使之卷入中国内争的方针。”①并强调,开罗宣言规定把台湾归中国,美国和及其它盟国自日本投降后亦均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
1月10日,艾奇逊对台湾问题进一步阐明了美国的立场:美国的防卫线是从阿留申岛到日本,经冲绳往南到菲律宾岛,对于这些地方的攻击美国是不能容忍的,自然眼前还没有这种攻击的危险。至于太平洋其他地区的经济军事安全问题,那么在现实关系的范围之内,美国难以在那些地区遭到军事攻击时担保其安全。一旦发生这种攻击,只能靠那里的人民自己抵抗,以及国际社会的努力。②艾奇逊公开宣布了太平洋防御圈的战略,明明白白把台湾划在防线之外。这一方面进一步表明美国决心抛弃台湾,任中共最终完成大陆与台湾的统一。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防御战略仍处于不完备阶段,而是隐含着很多变数。
不幸的是,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迅速以武力卷入这场冲突,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若说在此之前,美国奉行的是一种离间中苏、对国民党政权脱身、对台湾撒手的“等待尘埃落定”的政策,那么,此时“尘埃”已经“落定”。6月27日,杜鲁门总统宣布:“对朝鲜的攻击已无可怀疑地说明,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而且立即会使用武装的进攻与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军队对福摩萨的占领直接危机太平洋的安全和美国在该地区实行合法的必要的职能。”为此,他“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还说:“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③这样,台湾问题便与朝鲜问题联系在一起,美国在介入朝鲜战争的同时,也介入了中国的内战,由对台湾的“撒手政策”变为“插手政策”。
当时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解放台湾之际,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
的直接介入,增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难度,进攻台湾的计划不得不搁置下来。对于中国来讲,虽因美国的阻挠推迟了攻台计划,但要实现中国统一的总目标是不可动摇的。针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周恩来总理于6月28日发表声明:“不管美帝国主义者采取何种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历史的事实,且已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①
然而,美国对中国的警告置之不理,为使其侵占台湾合法化,不仅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中立化”、“”以及“把台湾交给联合国托管”等等,而且以各种“顾问团”、“考察团”的名义派遣武装人员进驻台湾,对台湾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愈陷愈深,以致于1954年12月2日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以条约的形式阻挠中国解放台湾与实现统一,威胁并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朝鲜战争使得中美这两个本来就没有外交关系的大国,无可挽回地走上了对峙的道路。尤为严重的是,中国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有利机会,至少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国家分裂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台湾问题成了中国人民的一块“心病”,也成了我国外交上的最大敏感区。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常常利用台湾问题要挟和牵制中国,严重妨碍了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大国作用的发挥。这在当年恐怕是谁都始料未及的,它也是朝鲜战争给新中国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独自吞咽着这一苦果,忍受着骨肉分离、受制于人的痛苦。台湾这个纯属中国内政
的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所在。
第二,朝鲜战争使中国长期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并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与遏制。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中的合法权利理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15日,周恩来外长分别致电联大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郑重声明:国民党政府已经流亡溃散,“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要求取消正在出席本届联大的“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②
1950年1月10日,苏联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马立克正式提出驱逐蒋介石集团代表的提案。12日,美国代表格罗斯发言,反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取代国民党中国。但他又表示,这是一个程序问题而不是实质问题,所以美国不会行使否决权,而准备接受大多数代表的意见。13日,苏联决议草案以6票对3票被否决。随即,马立克声明,只要蒋介石集团的代表未被驱逐出安理会,苏联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并且不受安理会决议的约束。联合国秘书长赖伊表示,如果中国的代表权问题在今后四至六周内不能得到解决,苏联很可能退出联合国,与中国在一起,成立一个包括七八亿人口的与联合国竞争的组织,这样世界就尖锐地分裂为两半了,从而破坏了联合国赖以建立的原则:统一性与普遍性。③因此,他倾向于尽快解决中国的席位问题,并为此于4月—5月出访美、英、法、荷、苏等国,进行斡旋活动。随后的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但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的参战,使得形势急转直下。美国政府认为维护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对于美国就更显得重要了,因此决意不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51年1月2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两项决议,一项是敦促联合国“立即”宣布“共产党中国”为“侵略者”,另一项决议认为“共产党中国不应当被接纳为联合国成员。”1953年7月18日,根据美国的动议,第八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搁置审议有关中国席位的议案。就这样,中国被联合国关在了大门之外。
与此同时,中国也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与遏制,使中国几乎被国际社会所孤立。1950年7月,迫于美国的压力,“巴黎统筹委员会”把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扩大到了中国,并成立“中国委员会”,专门拟订对中国的禁运的货物清单,商品品种达500多种。12月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实际上这就全面禁止对华出口贸易。为了从经济上扼杀中国,美国还极力敦促其盟国和其它中小国家
参加对中国的禁运。根据美国国务院的统计,在朝鲜战争期间,共有45个国家参加了对华禁运。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
另外,美国还加快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强化遏制的步伐。从1951年至1955年,美国同亚洲、太平洋的国家或地区签订了一系列所谓的“防务”条约,即:《美日安全条约》、《美菲条约》、《澳、新、美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这些双边或多边军事体系,从国际层面
闭关锁国政策上看,是美国全球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但就区域而言,这些所谓的“防御”体系,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
从长远角度看,美国与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实行包围、遏制政策,使中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很难开拓广阔的国际交流空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作用。被西方世界孤立,无疑不利于中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与美国对峙,也使中国的东部边境时常出现安全危机。正是东部地区缺少安全感,中国后来才在经济建设上采取“重内地轻沿海”的方针。而且导致我国经济生活准军事化,农轻重三产比例严重失调,工业布局、经济区域划分也不合理。这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致使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不上去,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底下。同时,美国采取的措施给新中国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客观上逼使我国采取了新的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一个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进行经济交流的有利时机,其结果使中国与西方的发展距离又拉大了。
第三,朝鲜战争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完成了与美国等国家的片面媾和。
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愈来愈意识到日本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美国掌握和控制了日本,可威胁苏联东部。如动员日本的人力资源并保证后勤支持,就可以遏制亚洲大陆的敌人。反之,日本若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海外防线。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这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已。但在朝鲜战争的爆发却现实地证明了日本的战略价值,如果不把日本作为美国的后勤基地,在朝鲜半岛以美国为中心的联合国军就难以维持。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中国的参战,东亚的政治地图也泾渭分明。1950年10月以后,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赴朝作战,中国由此亦成为美国的仇敌。与此相反,日本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美国竭力提携的同盟国,在西方世界的地位日益重要。
日本地位的提高,为其谋求与战胜国的媾和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负责对日媾和事务的国务院顾问杜勒斯在战争爆发后即指出:“朝鲜战争使行动(指对日媾和)变得更重要而不是更不重要了。”①1950年11月美国政府发表了对日媾和七原则。其中第一条规定:媾和并非全面媾和,只要是有意缔结条约的国家,意见一致即可。关于安全保障问题,第四条规定:在联合国未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之前,由日本和美国及其它国家继续保持合作的责任。关于赔偿问题,和约签字国放弃对日本的全部要求。贯穿于七原则的核心就是把日本拉进美国阵营。1951年1月,第二次访日的杜勒斯在29日与日本政府的会谈中说到:“我们不想缔结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而是在考虑缔结友邦之间的条约。”①2月初,由于美国提出的媾和条约草案不要求日本进行战争赔偿、不对日本施加任何政治性和经济性的限制,日本因此欣然接受。不难看出,美国对日本宽大到了何种程度!
1954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了由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和会,并于9月8日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越南、朝鲜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被排斥在会外,苏联、波兰、捷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实际上,和约变成了美国与日本的单独和约。
《对日和约》签订5小时后,美国又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28日,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这些条约虽然具有不平等性质,使日本成为一个实际上半独立、半被占领的国家,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控制着日本,但是却使日本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国建立起来的安全保护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
片面的对日媾和,还为日本减少或消除对许多国家的战争赔偿到了借口。《对日和约》第14条规定:“日本承认在战争中给他国所造成的损害与苦难,承认进行赔偿的义务。”同时又规定:“赔偿要在维持日本经济能够生存下去的范围内进行,不给日本造成过大经济负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的战争赔偿只是草草了事。比如,在旧金山和约签署当时,仅东南亚国家就曾要求赔偿达300亿美元,结果包括经济合作在内,日本以总赔偿金额17.286亿美元基本了却此事,其中存赔偿金额仅为10.12美元。
第四,朝鲜战争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日本的再军备奠定了基础。
战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正当日本经济处于严峻的所谓“稳定危机”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这一战争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使苦于萧条的日本经济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在朝鲜战争进行过程中,日本的工厂、运输机关、劳动力都为了美国在朝鲜的战争而动员起来。特别
是美军直接从日本购买的军需物资和直接筹备的劳动力,都被称为特需。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其需求量也日益庞大起来。特需规模不断扩大。朝鲜战争的第一年是3.3亿美元,第二年的金额与第一年的基本持平,第三年上升到4.8亿美元。1950年初,日本的外汇储备仅2亿美元,1951年即达到了9亿美元。1950—1955年,日本的特需收入高达35.26亿美元之多。
可见,通过朝鲜战争,日本大发了战争财,外汇收入猛增,扩大了出口,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日本从朝鲜战争的悲剧中获取了巨额的不义之财,不仅恢复了被二战破坏的经济,而且也为1955年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到60年代后期,日本已跃居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可以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日本绝对不可能在60年代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朝鲜战争至少使日本赢得了10年时间,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朝鲜战争也为日本的再军备奠定了基础。朝鲜战争爆发后,驻日美军被逐步调往朝鲜战场。这意味着连防卫基地和保护在日美国人的武力都没有了,日本迅速开始重整军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1950年7月8日,美国通过麦克阿瑟指令吉田内阁立刻成立7.5万名国家警察预备队,并将海上保安厅人员增加8000人,拨给12亿日元军费。吉田内阁接到指令后,大喜过望,迅速作出反应,于8月9日召开阁僚会议,通过警察预备队令,并于次日公布实施,从而建立起警察预备队。警察预备队完全采用美式装备,进行美式训练,并由美国军官指挥,实际上附属于美军,为美国的远东战略服务。因此警察预备队成立后不久,吉田首相即秘密派海上保安厅队员赴朝鲜扫雷。警察预备队发展很快。1953年
8月,在总理府外局设立保安厅,吉田担任第一任保安厅长官,并声称:“新设立保安厅的目的就是建设新国军。”①10月,警察预备队即升格为保安队,成为建设新国军的基础。
这里要指出的是,朝鲜战争在推动日本经济和再军备迅速发展的同时,还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创造了条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建立对苏联“攻不破的藩篱”,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影响没有进行必要的清算和限制,反而却积极扶植,其中1957年岸信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