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教学生学”的“好先生”
作者:张爱莲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第10期
作者:张爱莲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第10期
还记得当知道自己要教低年级语文时,我长吁一口气:让他们多读一读,多记一记,肯定没问题,顿觉轻松无比。可一个月下来,问题频出:把字写得“缺胳膊少腿儿”的比比皆是,移花接木的层出不穷,同音字更是混沌一团,小学生不是擅长机械记忆吗?这可怎么办呢?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心理学书籍进行查阅,发现:小学生是擅长机械记忆,但不论处于什么成长阶段,意义识记的效果总是比机械识记的效果要好。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一些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知识渗透还是很有必要的。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乃是学生一生都受用不尽的一笔财富。基于此,笔者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通俗渗透汉字的构字特点
低年级学生对于那些直观、形象的东西往往是记忆深刻的,为了方便学生对于象形字的记忆,我从网上搜集这些字的古今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并伴以浅显的讲解,让字的每个笔划和实物联系起来。这样,当学生们写到这个字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就会出现相应的画
面,这大大降低了错误的几率。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了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所以,意义记忆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记忆。对于那些会意字,我的方法是:让学生结合字形猜字义。例如,学生在记忆“万花筒怎么做休”和“体”时,有人就给出了很好的方法:一个人走累了,所以,就靠在路旁的一棵树上歇一歇,这就是“休”;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他的身体,身体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所以“体”的右边是“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思维的空间里迸射出火花,让字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二、集中比对形声字
在低年级的课本中都有集中识字的识字课,这些识字课,更好地帮学生理清了在汉字中占多数且容易混淆的形声字和音近字。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如果我们仅仅为了教学生字而去“教”去“学”的话,就使得课堂呆板了些,没有真正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准生字词的基础上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这些字词的理解以及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理解的,接着让他们查字典,出这一形声字大家族中的另几名成员,
再进行集中比对,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做,主要是把“形声字”这一重要的构字方式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今后,再遇到类似的字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有根据的思考去进行意会和运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