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古代中国化学——物质观.
中国古代对物质的认识基本就是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构成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在《尚书·洪范》里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其它象周朝的《国语》中有“……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的记载。所以五行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就如同现代科学对宇宙物质的认识建立于原子、分子说 

但是比五行更微观对物质的认识,在古代中国就有所谓的阴阳理论。在孔子《易经·系辞传》、老子《道德经》的记载,似乎已经进入现代高能物理的范畴,不只是谈微观基本粒子,甚至是谈物质形成过程。所以五行构成的万物,又因阴阳特性,五行也有自身的特性,在《尚书·洪范》里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五行又因自身特性,彼此交互作用下,在宏观又出现了生、克的现象: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是种制约作用;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构成另一促进循环,这就是著名的相生相克理论。中国古代就是在这种理论架构下,发展出独特的天文、地理、历法、物理、医学、药学、化学等科学,甚至影响中国音乐、建筑、艺术、文化。 


以现代科学观点看,这样理论就有抽象、非量化等难以理解因素在其中,所以即使有许多实证成就,象中药、针灸等,很多人仍然不承认这是科学。什么是症结所在呢?其实我们从《道德经·四十章》上的几段谈物质形成的论述, 可以看出端倪: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从道生一、二、三与有生于无,这二段话合并起来看,我们可以理解:物质的形成是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物质是由微观物质组成为颗粒所组成,微观物质又由更微观物质组成颗粒组成,如此一层又一层;那我们现在有形的物质,其实是由无形的物质组成,意思就是高一层微观物质对低一层而言是无形,更高一层对高一层也同样存在无形形成有形的关系。那么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用我们现在科学能理解的意思就是:到了人肉眼所见这个层次,地球上所有的物质是由三种微观物质组成,而所组成的万物都有外覆阴内抱阳的特性,这不就是谈原子论吗?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周期表各种原子,原子的特性不正就是由带负的电子(阴)覆绕环抱带正电的原子核(阳)。

因此以阴阳五行方式整体观察有形无形宇宙事物变化就成了古代中国科学的特。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如何观察到物质的冲气和。基本上,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多数拥有特异功能,所以是一种直接观察多重空间中物质变化的科学,也就跟科学家自身的心性(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所以后世学者心性高低对于大科学家成就的认识,也就起至关重要的影响。简单地说,宇宙的真实只会展现给道德高尚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失传现象相当普遍,许多技能不是努力学习可以取得,这一点也和现代科学不一样。 
印度古代的物质观
印度有一个叫做"顺世论"的哲学思想,它的主要观点是: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物质的运动在于物质的内因。"顺世论"还包含了许多关于物质观的学说,如其中的迦毗罗创造的"数论派"认为世界的一切是从统一的原始物质发展而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大,即地、水、火风和空五种物质元素。这五种物质元素错综复杂的配合起来,就成了世界万物。迦那陀创立的"胜论派"发展了五元素说,进一步论述了构成五种元素的单体是极其微小的、大小相等、永恒存在的"原子"。还有遮缚迦派认为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因为""是人的感觉无法察觉的,所以它并不存在。
希腊古代的物质观
古希腊有一个伊奥尼亚学派曾提出:世界的基础是物质。这一学派有一著名的学者叫泰勒斯,曾从埃及僧侣那里学习化学,虽然他擅长于天算,但对于物质概念却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根源,因为自然界中有一个时期到处都是水,他说,大地和万物是经过一个自然过程从水产生的。当时有这种看法不奇怪,因为自然界里的水有液态、固态、气态等不同形态变化,而变来变去循环不息,最后仍旧是水。所以他说万物生于水,都归于水。
    在希腊研究万物之源的不止泰勒斯一人,这一学派的阿那克西为尼认为空气是万物之源,因为空气经常在进行着疏散和凝聚两种相对的运动。他说空气受热疏散就变成火,遇冷凝聚就变成水和土。正是由于空气的不断疏散和凝聚产生了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不同物质。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间的万物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好象流水一样,一直在流动,一直在变化。因为火的现象是变动不定的,所以他认为万物之源是火。菲利卡迪则认为土是万物之源,因为万物生于土,最后都归于土。
    在公元前五世纪以后,西方有许多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伊奥尼亚学派的观点。其中最杰出的是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模克利特,留基伯最先提出关于原子的学说,德模克利特作了
中国古代科学家
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欧洲最早的原子论。他们认为宇宙万物中是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质粒子所构成的。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原子在性质上相同,但形状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万物之所以不同就是由于组成万物的原子在数目、形状和排列上有所不同。稍后的伊壁鸠鲁还提出原子的重量不同。他们认为原子总是不断在运动的,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无数原子在空间不断运动,互相碰撞而形成世界万物。日、月、星辰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甚至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